■高元法
牛车顾名思义就是牛拉的车。现在不管城市农村都很难见到牛车了。牛车起源甚早,据记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西汉刚建立时,牛车已流行,有两轮或四轮,上架车板,由一头或几头牛挽拉。那时,由于多年战争的原因,马匹奇缺,皇帝有时也乘牛车出行。有的大官不仅坐牛车,还亲自拿着鞭子驱赶牛走,如同今天一些人开着高档私家车一样过瘾。三国时蜀葛亮设计的木牛流马虽然是机械装置,却是现实中牛马拉车的翻版。
近代交通工具逐渐发达,汽车轮船地铁高铁火车飞机相继出现,牛车更几近绝迹。不过上世纪中期,牛车就出现在钱塘江畔,赭山坞里的渡口。
那时候公路还不发达,广袤的南沙大堤上只有一条砂石路通往萧山县城。货物人员来往就多从赭山过钱塘江到对江七堡。赭山与省会杭州隔江相望,因此形成一个热闹的码头,每天有客货双载柴油机船往返。
但当时的钱塘江还没治理好,有时候轮船停靠的坝头、包公殿、白马庙外侧会涨起一片沙滩,长达数公里。这样下船的旅客就只得步行。船不能直接靠上沙滩,需要借助挑板,而挑板如果都够不着,客人们得下水蹚过这段浅水区。男人们毫不犹豫地脱去鞋袜,挽起裤脚下了水。有些女人也下水了,虽然挽到了顶,但还是湿了裤脚。但到了寒冬腊月,特别是那些带着小孩、带着沉重行李的人的客人就需要背脚师傅(类似装卸工)来帮忙了。
但遇到几百米,甚至上千米的浅水沙滩,这时候即使背脚师傅有力气,但伏在肩背上的人也受不了,况且也没那么多背脚师傅,牛车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运而生。
精明的坞里人,如戴阿牛、曹志荣、冯友先、沈小毛等,看到了轮渡中的商机。他们自己动手,土法上马,制造了独特的坞里牛车。坞里的牛车因为行走在浅水里,为防落水,装了一个像囚笼似的木笼子,人钻进笼子,就有了依靠,也有了安全保障,还可以多装人、货。
牛车紧靠客轮船舷或岸边,旅客很容易爬进爬出。1959年寒假,我去赭山乘渡船,一到江边,见渡船停靠在离岸千米之外的江边,沙滩上结着一层薄冰。当时,北风呼啸,非常寒冷,我冻得实在受不了,就迅速爬上牛车,后来又进来了八九个人,似插蜡烛样的挤满了人,这时有的小孩捧着大人的腿哇哇喊叫,大人大声地吼叫着当心当心……
在一片嘈杂声中,牛车主人大吼一声:“大家站稳,手扶牢,我们要开车了。”他扬起手中的鞭子,“啪”的一声落在了厚厚的牛背身上,牛听到了起步的命令,牛车就咯吱、咯吱地上路了。沙滩平软,牛车就平稳。而过深浅不一的浪花沟时,牛车会微微倾斜,这时挤在牛车里的人们就会惊叫。牛一惊慌,就会乱了阵脚,牛主人连连叫不要吵、不要吵。此时,大家都已吓出一身冷汗。
这种土制的牛车,没有进行风险评估,缺乏安全性,但也是一种难得的人生体验。乘过牛车的人,一提起牛车就会侃侃而谈,自豪地说,现在坐轿车不稀奇,那时坐牛车可稀罕了。当然驾牛车的人也发了一笔小财,可惜的是老天总不如人愿,有时一夜大雨会把沙滩冲刷得无影无踪……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加强了对钱塘江的治理,钱塘江不再塌涨了,码头固定在美女坝。搭(搁)上挑板,旅客们就可以走上石坝。背脚师傅和牛车在上世纪60年代末期退出了历史舞台。1996年赭山轮渡完成了历史使命,乘牛车也就成了人们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