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达
璇山下村,是一个美丽的村庄。我一直以为村名是指山脚下的村落,最近在《说文》中发现“璇”含有“美玉”之意,如此说来,“璇山”亦可指玉饰的群山,即传说中仙人的居所。这一发现让我着实兴奋不已,待在老家的日子里,我最喜欢的就是漫步村子各处,捡拾散落村子里的“美玉”。
村口的两层楼建筑,掩映在绿树丛中。杏黄色的墙,赤褐色的门,青灰色的方砖地面,此刻都沐浴在玫瑰红的朝霞中,玲珑别致之中透出朝气蓬勃。
这幢楼房的前身是村里的小学和旧厂房,在区级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利用欠发达村的扶持政策,新建乡旅综合楼。综合楼里有超市,有菜场,有健身中心,有图书室,有春泥俱乐部,有璇美公益服务中心……最亮眼的那颗“美玉”,莫过于以自筹自办自理的方式创办的老年食堂“晚晴家园”了。
“晚晴家园”专门为村里70周岁以上老年人提供2元午餐:蔬菜、肉类都是村民们自愿捐助的,为老人们服务也是村民们自发组队的。从家园成立以来,已经拥有70位志愿者,他们像一只只小蜜蜂一样,快乐地穿梭其中,驱散了老人们的暮气。如今,志愿者们的服务越发规范,大家两人一班轮流侍奉老人:烧饭、洗头、理发、洗脚、剪脚趾甲、洗衣服……我妈就是其中一员,尽管忙忙碌碌,却总能看到她笑靥如花。2019年,“晚晴家园”上了学习强国,那短暂的镜头里,我妈的出镜率多达四次,她穿着鲜艳的红马甲,系着明黄色的丝巾,利落地游走在老人们之间,热情地为他们剪指甲、端饭菜、洗碗碟……六十出头的花甲之龄,竟焕发出少女般的明媚活力。
事实上,几百年前,这里就曾是流浪人的落脚点。“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那个风雪之夜,一个流浪的路人抖抖索索地敲响了风水街上的一户人家。回应他的是“吱呀”的开门声和“快进来避避寒”的招呼声。柴门主人并不富裕,却依然拿出了糊口的粮食让流浪人填饱肚子。天亮后,吃饱喝足又休息充分的流浪人精神抖擞地离去了。几天后,流浪人重归故地,拿来了不少粮食作为答谢。柴门主人推却不得,遂发下宏愿:“四方遥来客,皆可入柴门。”这一风气很快就蔓延开去,各家各户的村民总是默默地接待来客,无私地提供饭菜,让那些暂时无家可归的游子们可以吃一顿饱饭,睡一个暖觉,抖落一身疲惫,养足精神后再次踏上行程。
岁月悠悠,山乡巨变,但村里“乐善好施”家风却一直没变。村里的公益达人们,总是春风满面、笑语盈盈,他们迷人的微笑化作一路芬芳,为老人们筑起最温暖的归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