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舟
如何致知?答曰:“格物”。何为格物?答曰:格物非只是推究事物的原理,而且为格除物欲。格何物?除人对利益之私欲,摒除杂念,方得推究事物原理,进而致知。
我以为,致知的前提乃格除利益等物欲。明有陈洪绶“是非不入松风耳,花落花开只读书”;今有屠呦呦等人淡泊名利,四十年功名利禄只字未提。她研发成功青蒿素后隐姓埋名,走遍大江南北做医疗服务,十余年改进试剂,她对私欲似乎毫不在意,从未改变。当屠呦呦仍处于实验阶段时,光阴已逝去二十年,瓶颈期已然成为常态。专家更认为是成功渺茫的项目,她的团队几近放弃,收回人手转投另道,但于她而言,科研不计功名,贵在研与钻,诚哉,正是她心怀淡泊才得以专心格物,探究以致知。显然,格除物欲是致知的第一要务。
我以为,格除物欲后的格物要专注踏实,“不善学者,即圣人之过处而学之,故蔽于一曲。今世学《兰亭》者,多此也。”宋黄庭坚之言绝矣,他观察诸多书生学书练字,都是依样画葫芦。临摹《兰亭集序》时,一笔一画以之为准,不敢越雷池半步。如此拘谨,不俗才怪。学子只道王羲之字之美,却不知为何美。醉心于成名成家,却不懂潜心格物,他们终究没法领悟书法的精髓,功亏一篑。苏东坡在无数因格物而忘我的日夜中得出“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诚然,只有自我皓首穷经的研究,才能真正致真知。
在如今吾辈社会中,却有千千万万人因物欲而无法格物致知,或因没有真正格物,最终得出谬谈,真知离吾辈似乎越来越遥远,仅仅少数人心怀格物之志,知行合一,抵达知之岸。我们应当如屠呦呦般,格物欲,潜心钻研以致知;我们应如王羲之般格真物,用心感受以致真知;我们应真正做到格物致知,扬吾青年之辈之精魂。
(作者系区第三高级中学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