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靳林杰
最近在萧山,要论挺火的活动有什么?村歌大赛肯定排得上号。
作为萧山区内举办的第二届村歌大赛,最近几个片区的复赛都唱得很火热,比拼也很激烈,最终来自九个村的队伍登上全区的决赛舞台,他们展现的是萧山村民们相当自信的精神面貌,歌声中透露的更是说不完的幸福生活。
为什么要唱村歌?首先很重要的一点,村歌里写的都是村里的故事。
比如此次进入决赛的元沙村的村歌《我从红卫桥走来》,歌词里“家门口的红卫桥,是村庄发展的见证,充满着我们的记忆”,唱的就是最直白的村庄发展历史。再比如早前就获得过杭州市“十佳村歌”荣誉的知章村村歌《诗话知章》,歌词中娓娓诉说了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乡愁与当代村民的幸福生活,将古今贯穿于歌声中,也别有“本村特色”。
其实细品其中的歌词,会发现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是村歌歌词的一大特色。对于本村村民而言,唱出了自己的心声,唱响了村里的故事,而对于其他村的村民来听歌,也能被旋律打动,被歌词感染,这便是村歌最重要的存在价值。
唱村歌,不谈太多高大上的东西,但却能把村庄发展唱出来,还能把村民生活幸福感也唱出来。虽然,不少村歌带点“泥土气”,却是最接地气的存在。
而走上决赛舞台的村民,来自各行各业,也算不上是多么专业的“选手”,当他们站在闪光灯下的时候,唱的不仅是自己有真切感受的村歌,还唱出了台下村民的心声。
如此来看,可以说决赛的舞台是属于台上村民的,更是属于全部的萧山村民的。
让村歌成为真正有生命力的歌曲,还需要唱的人来“出力”。简单来说,就是不需要太多的演唱技巧,却需要有点真情实感,不需要太多的宣传,却会因为唱的人多了而变成村里小有名气的旋律。
以村歌为载体,能大大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哼个村歌小曲,生活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或许就在这样的“小事”中被提升。
放眼长远,村歌将不仅仅是村民喜爱的歌曲,更会成为一个村的文化符号,展现村风民风,展现一方水土的动人瞬间。
而把村歌越唱越嘹亮,也能让村民对自家村庄的认同感被大大激发。对歌词和旋律有感觉,唱出来的歌才能足够深情。或许,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当你随意问起萧山某个村的村民,村里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村民会唱上几句村歌,你就会听出他对村庄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无限热恋。
从村歌唱响出发,再来看如今萧山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其实可以明显发现,萧山村民的生活“真幸福”。除了近期办得热热闹闹的村歌大赛,像是村舞大赛,或是村BA,其实诸如此类的赛事,都有一个核心思想,那便是展现村民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并让旁人能够明显感受到,生活在萧山的农村,真幸福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