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6日 星期五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背包揽胜

在殷墟博物馆徜徉

  ■陈剑峰

  这里面最有名的莫过于鼎,而最为人熟知的就是司母戊大方鼎,这是已知古代最重的青铜器,重近一吨,据说是商王为了祭祀其母戊而制作的。

  河南安阳,古称相州、北蒙、邶、彰德、东阳等等,简称殷、邺。这么多名字中,唯有殷这个称呼最为人熟悉,因为自盘庚迁殷后它即是商朝都城,故商朝亦称殷商。洹河之滨小屯村一带发现的无数遗迹文物表明,殷都乃是商代当之无愧的首都,然而在时代车轮的碾压下殷都渐失昔日荣光,最终竟成“殷墟”,令人扼腕。

  一个朝代已然远去,一座城市借此重生,而今,殷商废墟中建起一所庄严雄伟的殷墟博物馆,连同周边的宫殿宗庙及王陵遗址,构成了文化底蕴十分厚重的殷墟遗址,而这片“废墟”也成了安阳的灵魂所在。我的游览首站即选于此。

  殷墟博物馆主要展览出土的商代车马和器具。

  车马展厅中大量展示了商朝贵族生前所用之车马,虽说已埋于地下三千多年,然而车身基本完好,车辕、车舆、车轮、车轴乃至辐条等部件清晰可辨。出土文物亦表明,商车各部位之铜饰件已大量使用,说明商代车辆已不光有基本行驶功能,更能通过各种饰件装饰美化车辆,以彰显主人之身份。不得不赞叹商朝造车工艺之高妙!

  车马展厅之名得于杜工部《兵车行》首句“车辚辚马萧萧”,我惊叹于起名者之天才。辚辚、萧萧,一为行车声,一为马鸣声,眼前古迹已沉寂地下三千年,又何来辚辚萧萧之声?然而现场排列得整整齐齐的车马行列分明在向我诉说:

  三千年前,几个车马方阵隆隆驶过繁华商都,旗旒飘扬,戈甲耀日。位于队伍最前列的大马车上,一脸阴郁的商王凭轼而立,御者双手紧拉马缰,两眼直视前方,车右紧握手中长戟,警惕注视车身四周。几辆副车紧紧拱卫商王战车。大队车马迤逦前行,战鼓齐响,号角共鸣,杀气腾腾。车马方阵过处,尘土飞扬,日月失色,大商王朝是否又将开始新一轮的征伐?

  博物馆陈列最多的物品无疑是商朝贵族使用的各类器具,其中饮食用具占了很高的比例,有青铜制的,有玉石制的,有陶制的,名称包括鼎、尊、壶、豆、臼、盂、盆、罐、盘、爵、觥、彝、瓮、斝、瓿、鬲、觚、觯、簋、甗、盉、罍、卣……

  怎么样,眼花了吧,而且好多字是不是还都读不出来?当然你也不用刻意去认识它,因为很多字今天都用不到了。关键是,我们今天说得出名堂的饮食器具有这么多吗?想不到三千多年前先人用到的器具竟是如此繁复!

  这里面最有名的莫过于鼎,而最为人熟知的就是司母戊大方鼎,这是已知古代最重的青铜器,重近一吨,据说是商王为了祭祀其母戊而制作的。只是这个鼎和另一只名气同样大的司母辛鼎一个保存在国家博物馆,另一个在中国社科院,真品无缘得见。

  中国人的制酒史源远流长,酒文化自然也就遥遥领先。上述各种器具中,光用于饮酒的至少就有七八种。具体怎么用,现代人已经很难知晓。但博物馆善解人意,专门在一处酒器陈列柜上制作投影短片,帮助我们认识它们的作用。

  整理后简单叙述如下:用斗将酒从卣中舀出,倒到斝中加热,接着将加热好的酒倒入觚中,觚类似于现在的分酒器,最后将觚中的酒倒入爵中即可饮用。

  当然,制酒、运酒、分酒、饮酒之器具众多,不可一言而尽,然而光从上面的简单叙述中我们就已经知道,古人的酒文化绝对比现代人更为繁复。

  但是,对于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动人民来说,吃饱饭已是幸事,有闲工夫搞这些花里胡哨的饮酒程序吗?当然不可能。所以基本可以断定饮酒文化只流行于贵族圈。

  从陈列的器具可以看出:钟鸣鼎食、声色犬马,这就是当时商朝贵族的生活状态。时间推进到晚商,帝辛干脆将酒文化升级至“酒池肉林”的极致状态,然而这种穷奢极欲的生活也直接导致商朝国力急剧衰退,民心日益思变,最后周武王顺应天意,打败帝辛,商朝随之灭亡。

  所以某些时候,酒文化越灿烂,离灭亡或许也就越不远了。这大概是殷墟博物馆要告诉我们的道理之一。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朝花夕拾~~~
~~~
凡人脸谱~~~
~~~
湘湖新苗~~~
背包揽胜~~~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天下
   第04版:财经周刊
   第05版:湘湖周末
   第06版:梦笔桥
   第07版:湘里坊
   第08版:公益
烟火中的亲情
回笼觉
笑对人生的战友大伟
湘湖诗会
快乐贵州游
在殷墟博物馆徜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