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俞楠
AI浪潮席卷而来,在教育上碰撞出了不少火花。今年3月,萧山就举行了人工智能教育创新大会,区人工智能教育联合实验室、首届人工智能教育讲师团也在当天成立。在我区不少学校中都能看到AI的影子,如可以对话的机器人朋友、课堂上的AI智能体等等。
“如何让AI成为学生的学习帮手而非‘枪手’”“怎么样才能在利用好AI的同时,不让孩子沉迷电子产品”……这些也都成了两会期间市民热议的话题。
用“陪伴”阻挡双刃剑
“其实,对AI,我的心情很复杂。”初中家长金女士说,从帮助孩子解答问题、辅导孩子作业的角度来讲,自己还挺喜欢的,技术的发展解决了家长做不出难题的困扰,但自己又担心孩子会因此有了借口过多接触电子产品。
拍一下题目上传就能给出解答;给一个题目,还有相关要求,就能“写”好一篇作文……AI技术正在改变学习方式,但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便利的同时,容易让孩子产生不同程度的依赖性。这也成为越来越多家长的共识。
那么如何避免孩子滥用AI呢?
“我觉得最初在孩子认识AI的时候,需要家长的陪伴和引导。”家住城厢街道的童女士分享了自己的看法,自己在孩子写作业的时候,会告诉孩子先试着自己做,实在不会再问AI,但要弄懂它的解题逻辑。“我会让孩子问豆包‘你可以给我一点提示吗’而不是‘可以告诉我答案吗’。”童女士也表示,孩子的自制力比较差,在使用AI的时候有家长的陪伴会更好。
“网上分享了很多AI软件使用的小技巧。比如可以用AI练习孩子的英语口语、用AI检查作业生成错题本等等。”五年级家长于女士告诉记者,在做作业的时候,自己并不会让孩子使用AI软件,但在后期检查作业时,自己会和孩子一起用AI来分析难题,“有时候孩子的题目是不太好做。”
记者还询问了老师们对AI的看法,不少老师也提到了“陪伴”的作用。“其实电子产品是一个困扰家长很长时间的问题,时代在发展,孩子们和AI接触是无法避免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去引导。”一位五年级的班主任表示,他也一直在告诉孩子们“AI给出的永远是参考答案,而你思考的过程才是真正的满分答案”。
学校教育率先拥抱AI
对萧山教育来说,要不要拥抱AI并不是一个选择题,而是一个必答题。
在我区人工智能教育讲师团的共同努力下,每周“AI”课堂准时上线,AI辅助教案设计、AI朗读语音合成技术、虚拟教师生成与微课设计、教育场景个性化AI助手开发、班级点名系统设计等等课题,多方位帮助教师用生成式AI赋能教育教学,为教师们的教学工作带来新的思路和方法。
“这样的推动和探索挺好的。”家长黄女士告诉记者,自己家娃有一次回来兴冲冲地说,老师在课堂上“召唤”了杜甫,自己还通过AI和古人对话了,很神奇。“课堂更多样了,也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在先进技术的赋能下,让孩子用自己感兴趣的方式,更好地了解二十四节气,这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很有意义。”大班家长邝女士说,开悦幼儿园结合AI、AR等技术打造了“二十四节气数智博物馆”,让孩子们对节气有了更多具象了解。
“面对这项新事物,如何用好AI赋能教育,还有很多路要走,但萧山教育已经锚定了目标,要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教育研究、学校治理等领域出发,积极探索AI的场景应用与教育主业的融合发展,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以教育共同体推动优质资源的流动共享,让人工智能成为促进教育公平的桥梁。”区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