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8日 星期三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激发内生动力 增强发展活力

改革争先 萧经开“焕新”再出发

  文/记者 周珂 图片由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提供

  面向全球的两大数字医药赛事在萧经开启幕,签约宏信健康供应链平台项目,落户算力服务器先进封装项目……近段时间,萧经开好消息频传,展示着向新、向高、向未来的昂扬姿态。

  再往前翻萧经开的“履历”,还有更大惊喜。2024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考核排名公布,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进入全国经开区排名榜单十强,位列第六,创下历史最好成绩。

  如此高光时刻,被印刻在了2025年萧经开的“誓师大会”上。萧经开将2021年到2024年的四组“国考”成绩放在会场,吸睛无数。这背后,是萧经开以内生性创新发展为驱动,坚持高质量发展,坚定新型工业化之路的有效实践。

  实现了多年来“早日进入全国经开区前十位”的愿望,萧经开要做的,是抖擞精神再出发,以“头雁”之姿,坚决扛起“大平台挑大梁”的使命担当,认真做好“深化改革成效、强化创新提能、优化营商环境”三篇文章,深入实施“空间赋能提质增效、有效投资扩大提升、骨干企业引领示范、要素保障强化支撑、队伍建设强基固本”五大工程,为全区发展大局贡献更大力量。

  下沉一线  涵养生态促活力

  长期以来,萧经开主要实施传统垂直管理。这种模式曾为萧经开快速发展起到巨大促进作用。

  当前,产业变革迅猛、区域竞争激烈,此模式已与现实需求不再匹配。

  正因如此,萧经开在2024年启动体制机制改革,以机关大部制改革为重点,推动资源、服务、管理实质性下沉,实现日常运作中从以机关为主到以属地为主、从垂直管理到扁平管理的根本性变化。

  江南科技城、绿色智造产业园、信息港三个属地管理局应运而生,并进行联动错位发展。萧经开相关负责人表示,“聚焦主业、下沉一线,三大属地管理局直接面向企业、面向项目,加快产业链裂变,更好培育形成高效集中、富有竞争力的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前不久,江南科技城管理局就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金帝·新道蓝谷生命科学园负责人送来绣有“网格服务有细度,助企服务显温度”的锦旗。

  在江南科技城第三经济网格工作组的走访中,了解到园区的两大难题:地铁19号线接驳“最后一公里”不畅;园区蒸汽管网老化,用能成本攀升。此后,第三网格迅速响应,通过实地踏勘、多方联动、技术攻坚,“三步走”推进问题化解。

  从问题反馈到方案落地,仅用45天,不仅实现地铁站到园区“10分钟接驳圈”,更通过300米智能管道让蒸汽损耗直降18%,预计每年为企业节省48万元。

  可以说,轻装上阵之后的萧经开,成为真正的招商引资、项目推进、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值得一提的是,海归小镇·传化科技城还被赋予相对独立的财政结算机制和审批管理权限,成为一个“特区”。在人员上,创造性实施政企合署办公;在财权上,赋予相对独立的财政结算机制;在事权上,探索“办事不出园”机制。

  此举形成了政企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不分你我”。不少创业者表示,“在这里,从科学家到企业家的身份转变特别丝滑,我们只要做好自己专业的事情,其余的交给海归小镇·传化科技城就好。”

  政企无障碍沟通,打通的就是一条条“产业”脉络。

  顾连医疗、中硼集团、国悦纳米、木也科技……经开区国控集团接连签下了一个又一个“大单”。这些企业选择将项目落户萧经开,都有同一个考量,“我们是基于对区域优质营商环境与产业生态的认可。在这里,优质项目能够配置到优质要素。”

  拥有国家级经开区、自贸区和省级高新区“三区”叠加的资源优势和海归小镇、信息港小镇、机器人小镇等特色小镇,萧经开可谓优势显著。在此基础上,根据发展现状和产业变化,萧经开还不断修订产业政策,为不同创业阶段的企业提供针对性的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

  “作为萧山发展的主平台,我们的实践对全区而言,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着引领意义的。”萧经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围绕服务优化加码加力,释放政策红利、做好暖心服务、加强企业培育,为企业提供强劲的支撑与助力。

  产业进阶  提质增效开新局

  产业园区发展,盯的就是主业。

  前不久,市经信局公布首批市未来产业先导区名单,江南科技城申报的萧山区合成生物未来产业先导区成功入选。这也是继杭州市合成生物先导区入选省级培育名单后,江南科技城再次以核心区身份获得官方认证。

  依托欧美同学会海归小镇(杭州·数字医药),江南科技城推出了“海归十条”专项政策,形成“以才引才”的强磁场。目前,其已集聚数字医药核心企业近200家,生物技术产业集聚度达70%。

  不仅如此,围绕智能汽车及关键部件、高端装备、生物技术创新和医疗器械等产业链,杭可科技、禾赛科技、中国重汽、兆丰机电、大胜达等企业集聚发展,江南科技城区块要打造的是“城东智造创新核、未来产业首选地”。

  如今,进入全国经开区前十位的萧经开,动力到底来自哪里?从江南科技城就可以看出,以“链”为核,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产业进阶之路就此清晰明朗。

  围绕杭州市五大产业生态圈和萧山区“2+3+X”先进制造业集群体系,萧经开坚持产业为先、项目为王,推动江南科技城、绿色智造产业园、信息港优化产业结构,加速构建各大特色产业集群。

  在去年杭州市开发区(园区)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杭州市4个“一园一主业”特色产业平台通过验收命名,萧经开高端新材料特色产业平台获授牌。该平台地处绿色智造产业园核心区域,主导产业集聚度高,显示出了萧经开在高技术产业方面的强劲势头。

  如今,绿色智造产业园区块继续加快建设高端新材料特色产业平台,推动高端新材料产业链延链展链,盛元化纤、逸通新材料、希瑞新材料等企业领跑引航,加快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真正成为萧山区催生新质生产力高地。

  知衣科技的服装行业大模型频频亮相央视,一站式助力服装开发全流程;帷幄提供企业级AI原生产品套件,赋能实体与数字环境的智能商业运营;“啄医生智能体平台”优化病患就医体验……

  经过十年的发展,信息港聚焦AI医疗、集成电路、新消费等特色产业集群,汇集了浙江讯飞、知衣科技、健培科技、美联生物、地芯引力、奥创光子、无忧传媒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质企业和项目,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持续深化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打造科技创新高地。

  显然,从江南科技城到绿色智造产业园,再到信息港,一座座高能级产业平台拔节生长,萧经开打造了三个十分鲜明的产业平台形象,也在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上打开新通道。

  为让产业持续“焕新”,萧经开将集中力量,一体推进产业生态圈建设,继续推动优势产业往“高”攀升、向“新”发展。

  扩大开放  加速破局聚人气

  职住人口超3万人,25—35岁之间的青年人占比达51%,以科学家、企业家及科创人才为主,主要来自美国、英国、新西兰、瑞典、西班牙等近20个国家,其中博士及以上学历占78%,海外留学背景占比72%。

  走进海归小镇·传化科技城,年轻人拿着咖啡,穿梭在写字楼与实验室之间,青春澎湃。

  这片希望的田野成为了“联合国”,“希望可以聚集更多有信念、有理想的科学家、创业者,在这里共同创造更美好的世界。”极麋生物与衍进科技在细胞培养基方向达成了合作,就是源于两位青年科学家共同参加海归小镇·传化科技城策划的活动,从惺惺相惜到结伴同行。

  加大开放力度,链接全球资源,承接人才集聚,这是萧经开通过精准的产业定位、升级的优质服务吸引人才的一个缩影。

  引进高端要素,助推产业国际化,萧经开坚持招商引资“一号生命线”工程,优化营商环境,累计吸引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家外商投资企业落户。美国通用电气、开市客、瑞士ABB、德国采埃孚等世界500强投资企业扎根创业、不断做强,万向集团、传化集团、恒逸集团、荣盛集团以及娃哈哈、浙商中拓等大集团、大企业持续投资、引领发展。

  在国家级经开区的竞争中,开放一直是衡量经开区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综合考核全国第六的同时,萧经开实际使用外资全国第一。萧经开始终当好高水平对外开放主平台,在巩固外资外贸基本盘中发挥作用,比如,围绕市五大产业生态圈和区“2+3+X”产业体系,萧经开细分产业赛道,聚焦智能装备、高端新材料、生命健康等重点产业,绘制产业生态图谱和创新“以商引商”机制,进行延链、补链、强链式招商;通过构建企业落地全周期服务体系,第一时间提供“三张清单式”服务即落地选址清单、政策申报清单、配套服务清单,提升企业落地和产出速度。不仅“一把手”一线招商,还加大了“政企合作 招投联动”力度,成立多支基金,助力产业落地。

  产业业态是“根”,城市形态是“骨”,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赋能,才能让项目与人才引得进、留得下、发展得好。萧经开坚持产城人文融合发展,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实现以城聚人、以人促产、以产兴城,向着现代化、国际化水平加快迈进。

  这里不断提升的区域配套和基础措施,让在此生活的创业者无感受益、有感获得,竖起大拇指。浙二博奥院区、惠灵顿国际学校等优质医疗、教育资源相继汇聚,科创中心、人才公寓、邻里中心等各类配套更加完善,加快形成了有才青年与有爱城市“双向奔赴”的新格局。

  科创引领  赋能产业向新行

  现代产业需要创新基因。

  浙大杭州国际科创中心联合镜识科技、凯尔达研发了目前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四足机器人”;在西电杭州研究院的“穿针引线”之下,正齐半导体年产六万颗高阶功率模块研发生产项目落地;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管理局、湘湖实验室和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联合举办的以“生物制造,创赢未来”为主题的学术交流会在萧山召开……

  在萧经开,科创平台对产业的赋能能力有目共睹。这些平台是如何适配萧经开的产业的?

  从2025年的萧山区新春第一会上就可见一斑:浙大杭州国际科创中心“牵手”集成电路合成生物产业,西电杭州研究院“牵手”汽车电子产业,湘湖实验室“牵手”合成生物产业,将积极探索“研发活动在平台,科技赋能在企业”院企合作模式,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

  一直以来,萧经开都拥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并瞄准重点赛道,把科技创新放在突出位置,不断提高内涵式发展水平。在萧经开相关负责人看来,此举保证了科创发力能够更加有的放矢,释放全域创新活力、深化产创融合、迸发新质生产力。

  专精特新企业就是萧经开强链补链的主力军,健培科技、布雷科电气、镓仁半导体等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向新兴产业领域聚集的态势与日俱增。其以技术创新领跑行业发展,并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中融通对接,提升产业链配套能力。

  至今,萧经开累计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4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5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81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974家,独角兽和准独角兽企业42家,引育市级及以上领军人才271人。

  值得一提的是,浙江省首个“科技型企业家集聚区”还花落江南科技城。

  集聚区“集聚”什么?答案是“科技型企业家”。相比普通企业家,科技型企业家既通科技又懂市场,在相关领域开创技术新路径、商业新模式、产业新质态,对地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萧经开相关负责人介绍,集聚区落户后,将聚焦人才项目招引、能力素质提升、前沿科技引领、人才发展环境,为科学家创业提供一流生态。

  比如,在江南科技城,就建有特色青创综合体“筑梦·青创里”,其以“24·H”核心、协同集聚的运营场景打造了一个围绕海归精英人才和青年创业者的生态系统,“不仅是一个办公空间,更为青年们创业创新提供了一个开放协同、共享交互的环境,营造一种鼓励创新、敢于尝试的文化氛围。”

  完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接下来,萧经开将继续融合发展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快推进各大科创平台建设,促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为全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激发内生动力 增强发展活力~~~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两会 要闻
   第03版:两会 要闻
   第04版:两会 视点
   第05版:向人民报告
   第06版:向人民报告
   第07版:向人民报告
   第08版:向人民报告
   第13版:向人民报告
   第14版:向人民报告
   第15版:向人民报告
   第16版:向人民报告
   第17版:向人民报告
   第18版:向人民报告
   第19版:向人民报告
   第20版:向人民报告
   第21版:向人民报告
   第22版:向人民报告
   第23版:向人民报告
   第24版:向人民报告
   第30版:向人民报告
   第32版:向人民报告
   第33版:向人民报告
   第34版:向人民报告
   第35版:向人民报告
   第36版:向人民报告
   第37版:向人民报告
   第38版:财经
   第39版:文化 悦读
   第40版:向人民报告
改革争先 萧经开“焕新”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