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评论员 俞海波
事情要从家庭作业说起。一位本地网友在网上发帖称,周末老师布置的作业是编写一首家乡的童谣,需要原创,不能网上照搬。此事引发网络热议,很多网友都认为,这作业有点为难人。
有媒体跟进报道说,这是不少学校都在开展的实践性作业活动。方言童谣包含重要的当地思想、文化、情感与道德内容,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设计这类作业,也是希望诸如家乡方言、童谣、乡谚等宝贵的文化,能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当然,针对有家长反映这类作业存在一定的难度,报道称,其实老师并不要求内容和句式上能非常完美。
这类课程的目的是弘扬本土文化,立意当然是很好的,不过具体做法上,似有可商榷之处。这跟“数一万粒米”之类的作业还不一样,那些作业是家长理解出了偏差,只要有数学常识,解决起来并不困难。但是这个作业,却是有实实在在的难点:方言知识和创作能力,这可不是几节课就能上明白的。
事实上,不用说是小学生,就算是家长,也未必同时具备熟练掌握方言和使用方言创作的能力。这作业要求,对于大多数家长和学生来说,确实高了点。
而且,目前能学到的方言童谣,都是经过时间检验,几十年乃至上百年口口相传存留至今的,可以说是童谣中的精品,地方文化的瑰宝。与其强行让学生搞无门槛创作,还不如老老实实背几首传统童谣比较好。
这样的家庭作业,其实也反映了目前本土文化乃至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一个普遍倾向,就是轻学习而重创新,总是觉得传统内容陈旧过时,要推陈出新,迎合大众潮流,特别强调“让年轻人接受和喜欢”。
我们首先要承认,文化没有受众就没有未来,培养受众从年轻人做起方向上也没错。但是一味迎合大众、靠近潮流,是把传统文化变得庸俗媚俗化,对于文化的传承反而是不利的。
尤其是对传统文化学习的轻视。一些朋友以为现代人拥有信息优势,又有先进的学习方法,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技艺等可谓易如反掌,这就是有点薄古的意思了。殊不知,在古代的社会环境之下,无论知识和技艺都是内卷到了极致,所谓皓首穷经,就是人一辈子都在打磨学问或者技艺上了,实打实把某一门学问或者技艺提升到了很高的水平。现代人想靠突击学习掌握这种学问,是不现实的。比如诗词写作,平仄韵脚即是入门,又有多少现代人能写出一首平仄韵脚基本合格的诗词出来?更不用说炼字、意境等更高级的东西了。哪怕是最简单的方言,没有经过系统性的学习,又有多少孩子能熟练掌握?
传统文化的精华,需要以正确的方式延续生命力。传承的最好办法,就是把核心保留下去,就像古典音乐演出一样,不同演奏者可以有自己的理解,但乐谱必然是一致的。在流行歌曲里加点古典音乐的元素,可以算创新,但是传承就谈不上了。守正才能创新,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要先踏踏实实把东西学会学好,再来考虑怎么创新比较好。学了点皮毛就琢磨着怎么创新,未免有点太肤浅了。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须知文化的传承最终还是要由核心受众来完成,大众看得再热闹,也是起不了这个关键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