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5日 星期二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因地制宜办好老年人“幸福餐桌”

  ■本报评论员  王俞楠

  最近,萧山北干街道畈里张社区老年食堂收获了一波点赞。这个食堂的开办方式和地点有些特别。

  畈里张社区的老年食堂开在商业综合体众安广场内,由商业餐饮店开辟“老年专区”来解决社区老年人就餐问题。

  为何社区要另辟蹊径?这和社区位置有关。

  畈里张社区位于众安广场南面,是以安置小区为主的转制社区。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社区的场地空间有限,再加上资金不足,要新建老年食堂来满足老人们的用餐需求,着实有点困难。

  于是,社区就想到了和商业餐饮店合作的办法。老年助餐服务是一项兼具普惠性、市场性、公益性的养老服务,这个合作,正如社区书记林秋兰所说的,一方面是对老人们的公益善行,另一方面对企业来说,也是新的发展机遇。

  据悉,经过一个多月的运营,这家餐厅的老年助餐服务已经辐射到周边几个社区,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吃上了“暖心饭”。餐厅也借此打响了名气,有了更多的客源。

  社区能够转变思路,因地制宜办好老年人“幸福餐桌”,无疑是值得点赞的。

  “老年食堂”的运营,不同社区,不同镇街的情况不同,应该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去探索合适的、能够长久运营的方式。

  萧山不少镇街已经有了自己的运营方式。

  如党湾镇积极借助乡贤力量,推行“区级补助+镇级补助+乡贤筹资”的联合助餐模式,各村社构建了“政府补一点、集体添一点、乡贤捐一点、个人出一点”的多元筹资分担机制,有效破解了实际运营中食堂资金的瓶颈问题。截至目前,乡贤已为各村老年食堂捐赠了高达82.63万元的善款。此外,乡贤还在设施场地、人力资源等方面给予了优惠扶持,降低了老年食堂的运营成本,推动了助餐服务可持续的良性发展。

  义桥镇则以“中央厨房”模式,通过划片定点、统一供应的方式,实现了助餐服务的全覆盖。辖区内两大“中央厨房”统一配备保温式配送车,每日送至各村社照料中心或助餐点,再由村社安排的送餐人员点对点送至老人家中,不仅大大降低了村社开办老年食堂的实际门槛,而且有效规避了老人的出行安全风险。在各级补助后,个人仅需负担3元,村社集体既无需投入启动资金,后续支出费用也大大降低。

  民以食为天。让老年人吃上“暖心饭”,是民生大事。因地制宜办好办活老年食堂,需要更多的探索和努力,才能让热乎乎的老年食堂一直热乎下去,让银发族的居家养老生活更加舒适,也让我们的城市更加温暖。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评
   第04版:萧山记忆
   第05版:专题
   第06版:新媒+
   第07版:文化 漫谈
   第08版:教育
陪孩子去“医美”的家长应该被点赞
文化看得见,湘湖更“雅韵”
明星发论文,为何引热议?
期待“羊顶顶”走进更多幼儿园
“免费”领养
因地制宜办好老年人“幸福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