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1月12日 星期二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汇聚奋进新时代的慈善力量

■本报评论员 徐桂龙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始于隋代,终于清朝,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从此,寒窗苦读,成为莘莘学子求学的真实写照。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今天的萧山,学生们在冬季寒冷教室里求学的时代,正式宣告成为了过去。

  为给学生创造一个温暖舒适的学习环境,区慈善总会与各镇、街、场分会联手,启动了“慈善助学·筑梦未来”助教项目,对区内93所中小学的空调采购提供资金支持。截至目前,该项目已为全区中小学安装5129台空调,投入善款1500多万元。教室里装上空调,无论是严寒刺骨的冬天,还是酷热难耐的盛夏,师生们不再为气候骤变所困,乐享“美好教育”的幸福时光。

  慈善事业被誉为社会的“黏合剂”,一直以来,慈善力量在萧山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天而降的事故,饱受恶疾的煎熬,一贫如洗的窘境,下岗失业的烦恼,多少家庭在慈善双手的帮扶下,渡过难关,走出阴霾,重新拥抱生活的阳光。倾力帮扶,倾情相助,不让遭受种种不幸的家庭在小康路上掉队,萧山慈善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的使命担当。

  形势日益变化,社会日新月异,呼唤慈善工作与时俱进。如何创新模式,打破常规,进一步提高慈善帮扶的实效性、精准性,成为慈善事业发展的“时代之问”。令人欣慰的是,萧山慈善因势而变,在资金募集上推出更多形式的同时,也在帮扶对象上做足了功课,动足了脑筋,注重受助群体的细分化特定化,精准帮扶的种子在萧然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如在助学方面,就涌现了“传化·行知班”“政协委员慈善行”“慈善助学·筑梦未来”等接地气的创举,6年间,累计发放助学金4827余万元,为18000多名困难学子圆了“求学梦”。而项目化的运作,更是给慈善事业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慈善表现为人们做出的善举,是人性美好一面的投射。社会因为慈善而变得更加美好,人类的美德通过慈善而得到彰显。萧山是一座从不缺乏爱心的城市,向善之心,行善之乐,便是这座城市温暖的风景。当你感到寒冷,当你孤单无助,总会有一股力量奔你而去,给你希望,让你看见并相信世界的美好。这股力量,就是慈善的力量,像微风,像暖流,沁人心脾。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湘论
   第04版:亚运
   第05版:专版
   第06版:镇街
   第07版:民生
   第08版:汽车周刊
特殊时期,“平安”才是最大的年味
汇聚奋进新时代的慈善力量
校园“智慧安防” 值得点赞
如此“验证”
老宅保护和文化传承应“双赢”
“一地双收”既是创新也是担当
“地铁坐到站,公交送回家”的民生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