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萧山日报》报道:在楼塔镇岩上村百药山基地,一片山地上栽种了800株黄桃树,黄桃树林下套种着经济价值高、食药两用的草本植物多花黄精。这种套种多花黄精高山栽培的农作制度创新,预计可带来近100万元的年收益。这是我区推广的“一地双收”栽培模式。
其实,“一地双收”栽培模式更是我区职能部门和楼塔镇切实把乡村振兴作为创新和责任担当的体现。
“一地双收”栽培模式,引领萧山乡村振兴行稳致远。众所周知,种植结构调整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过程,林下套种经济价值高的草本植物栽培模式,改变过去单一的传统种植方式,激发农村种植经济作物的活力,不断提升农产品的质量与产量,这是农作制度创新的结果,它把农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进乡村振兴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融合。
“一地双收”栽培模式,带动“三农”政策举措的落实落地。这种栽培模式,能发挥带动群众致富增收的辐射作用,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增收,有利于满足萧山农村普惠性的多种作物的需求,实现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大提升。
“一地双收”栽培模式,带动了农产品的转型升级。楼塔镇的林下经济大有可为,不但能最大程度还原农业原生态环境,提升农产品的品质,还可充分利用山林优势,不占用农地面积。既催生了新的种植业态,延伸了农产品的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农业创新人才,为乡村振兴带来新活力,涌现出一批极具潜力的新兴农业业态。打破原有农产品种植思维模式,推动农村种植业的融合发展、转型升级,探索形成种植业的“楼塔样板”和“楼塔经验”,使之成为宣传乡村振兴形象、展示农村种植文明、彰显“三农”自信的靓丽名片。
(社会评论员 张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