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王俞楠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地摊经济一度被认为是城市烟火气的代表。
最近,一对河南夫妻在杭流动摆摊7年,在这被城管邀请出摊的消息收获了不少人的点赞。事情就发生在临平星河路塘南茗苑小区超市门口,短短不到200米的沿街人行道上,摆着近50个小吃摊。大多都是过去街上的流动摊贩。
该区域是临平城管联合社区设立的便民销售点,规定了营业时间是晚上6点到凌晨3点,以此来方便流动摊贩。城管部门还督促摊主办理健康证,社区也请了专门的环卫工人,保证了环境卫生与城市卫生。
对附近上下班的打工人而言,在结束白天忙碌的工作后,约上三五好友,逛一逛夜市,美味的食物暖胃又暖心,是对疲惫自己的一种慰藉。对来杭打拼的“游击”摊主来说,这样的便民举措无疑是暖心的,有了固定点位,不用再担心被“撵”,可以安心经营自己的小本生意。同样对城市而言,也解决了管理的难题……可以说,“邀请出摊”的举措,是一种三赢。
像这样的“邀请经营”的消息,其实不少地方都有。如在广东省惠州的惠城区,按照“疏堵结合”原则,按照“一点一策”科学开展便民临时摆卖疏导点划设,引导流动摊贩定时定点规范摆卖,如今,江北街道花里头潮聚公园、K11火车街区,龙丰街道小吃一条街三个疏导区已初具规模,各具特色。
其实在萧山也有这样的临时固定点位的“夜市”,如在新塘街道红宝石广场对面的“夜市”,也是花了不少力气推动的。如今这也成了萧山小有人气的“夜市点”。市场经济的作用下,这里汇聚了人气,也成了更多“流动摊贩”的选择。
还有不少社区在探索流动摊贩的管理难题。如流动人口较多的裘江新村就打造了村里的一条街,让村口的流动摊贩以便宜的租金拥有固定的摊位,同时还在村里的农贸市场中给村里的老人留出了摆摊的位置。
当然,要想真正做好像这样的“邀请出摊”,其实并不容易。不仅要有合适的地方,还需要加强环境和安全的管理,也是费时费心费力。
记者了解到,早在2017年,除了摊位餐饮从业人员需要办理健康证外,国家规定,摆摊经营只需要简单办理摊位登记证即可。也就是说,只要办理相应手续,在当地允许摆摊的区域内,是可以合法合规出摊做生意的。以杭州为例,武林夜市的摊主就是持证上岗经营的。
既然政策允许,面对这份城市烟火气,真的不妨在制度上宽松一些,形式上规范一些。也希望政府相关部门做好“放管服”工作,将有形之手的力量用在刀刃上,加强监管力度和服务质量,清除摆在“地摊经济”发展面前的绊脚石。盘活“地摊经济”,避免“一管就死,一放就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