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2日 星期二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杜绝假唱 不能只靠监管

  ■首席评论员 俞海波

  最近,乐队五月天被质疑在演唱会假唱。事情闹得沸沸扬扬,惊动官方下场,上海市文旅局执法总队回应称,已按照《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要求主办方配合调查,待有关情况依法核实后,将及时回应网友关切。

  演唱会近似于一个熟人市场,提供服务的歌手和花钱消费的歌迷互相信任,默认不存在假唱。买卖双方就像是小区居民和附近的农贸市场商贩,经常要打交道,无论是出于道义还是为了自身利益,卖方都不应该以次充好,提供伪劣商品。

  毕竟熟人市场,做生意靠的就是信誉。假唱的出现,不仅打破了双方默契,也同样突破了市场和道德的底线。当你发现这个农贸市场不知何时起,买到的菜开始缺斤少两,质量变差,当一脸真诚的老陈都开始做起假冒伪劣生意,那显然是这个市场出了问题。

  打击假唱,有法可依。《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要求“演员不得以假唱欺骗观众,演出举办单位不得组织演员假唱。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为假唱提供条件。演出举办单位应当派专人对演出进行监督,防止假唱行为的发生”。

  虽然如此,但是具体监管执行,却是一大难题。首先,假唱如何认定,在法律层面还是空白。现在很多演唱会都采用了垫音技术,相当于歌手唱歌时放原唱伴奏带,这究竟算不算假唱,很难界定。说算吧,歌手毕竟发出声音了;说不算吧,有时候垫音都盖过现场歌声了,歌迷无异于在听录音。而且,这个技术是用来增强音效的,是一些歌曲必备的要素,不能一禁了之。

  所以,假唱能够有恃无恐,一大因素就是认定难,进而导致监管也难。在此情况下,打死不承认有假唱,才是符合歌手方利益的行为。而令人遗憾的是,实际利益受损的消费者——歌迷的无底线纵容,也是歌手敢于假唱的底气。

  歌迷群体近年来呈现极端化的趋势,也就是所谓“粉圈化”。以往歌迷与歌手的互动仅限于购买音乐产品、出席演唱会、参加歌迷活动等,而“粉圈化”之后,出现了将歌手偶像化、神格化的认知和行为,正常的互动行为变异为刷数据、攻击其他有竞争关系的歌手及歌迷群体等,将正常的市场竞争化为极端的斗争。对歌手的纵容,就像熊家长对熊孩子一样毫无底线,只有赞扬,容不下一丁点批评。无论哪位歌手,遇到这群粉丝,只怕都要飘飘然了。既然韭菜生长形势一片大好,不割是不是对不起自己了?真唱累死累活,哪有假唱省时省力,谁不想轻轻松松挣钱呢?

  所以,杜绝假唱,不能只靠监管。法律法规只能保证底线,不能让小人变成君子。在演唱会这种规则下,监管能起到的最大的作用,就是鼓励市场竞争,促进信息公开透明,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比如,规定使用垫音的演唱会必须标明“采用混响”之类的信息,让歌迷明明白白消费。

  要杜绝假唱,需要歌迷理性追星,正视自己的权益,自觉抵制提供劣质服务的假唱歌手,让提供优质服务的真唱歌手,堂堂正正赢得市场。如此一来,哪怕演出市场是相对独特的细分市场,也会因为充分的竞争而提高服务的普遍标准。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评
   第04版:综合
   第05版:专题
   第06版:天下
   第07版:文化 悦读
   第08版:专题
盘活地摊经济 需要更多暖心举措
越剧《新龙门客栈》 为什么火了?
杜绝假唱 不能只靠监管
用AI“造谣”要警惕
让茶出圈带飞茶经济
“网红”需要高门槛 有真本事才配拥有高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