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记者 项亚琼 通讯员 韩文菁 图片由区人社局提供
潮涌萧然,奋楫争先。在时代浪潮奔涌向前的2024年,区人社局以实干为笔、创新为墨,在民生画卷上书写非凡答卷:摘得区级综合考核第一等次,“工伤e服务”“‘一卡通’融入未来社区”入选全省人社领域优秀改革案例;“名匠领航”工程点亮全域“技能萧山”建设,数智成果获人社部领导实地调研,重点工作获省市区领导点赞,创新实践获央视《新闻联播》《新华每日电讯》等央媒聚焦报道。
长风万里启新程,奋楫扬帆正当时。接续奋斗的2025年,区人社局锚定民生需求,立足区域发展大局,以数字化改革破题、精细化服务提质,持续释放创新动能,为萧山共同富裕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人社力量。
厚植沃土稳就业 精准施策促创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在萧山,一系列有温度、有力度、见速度的就业政策与暖心服务持续落地,全方位提升就业服务质量,有效推动整体就业率与社会幸福度双提升。
近两年,我区年均提供就业岗位超10万个,建成1家省级零工市场,提供3.18万个零工岗位,城镇新增就业年均达3.8万人以上。2024年,新开发见习岗位3237个,完成见习备案毕业生2280名。同时,推动就业公共服务下沉,我区《聚焦“外来媳妇”就业、职业指导助共富》等3个就业服务项目获省公共就业服务专项竞赛优胜奖。
今年,回应着群众的呼声和期盼,区人社局以“乐业萧然”品牌为引领,找准难点和群体,找对方向和策略,就业服务的覆盖广度和深度也进一步拓展:深入实施就业见习“雏雁续航”计划,全年计划举办百场以上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各类招聘会,为青年就业创业保驾护航;整合村社资源建设就业驿站,打造延伸村社的“家门口”服务站点,推进杭州南站零工小站建设,实现务工人员来萧“一站职达”,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为失业人群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促进更多来萧务工人员来得了、留得下……一次次全力以赴开展就业帮扶,努力打造“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的高质量充分就业体系。
在萧山,创业的道路也并不孤单,集创业融资、场地扶持、导师辅导、项目孵化、社群交流等于一体的创业陪跑服务体系持续完善,助力创业者跑得更稳更远。截至目前,我区已创建11家杭州市创业陪跑空间,创业孵化场所面积3.12万平方米,孵化场所利用率达76.88%,累计孵化创业实体企业388家,创业带动就业2511人。下一步,区人社局将紧紧围绕“青创萧山”品牌建设,深入实施创业载体提质增效行动,打造“青创综合体-大学生创业园-创业陪跑空间”青年创业创新三级平台。
构建引才强磁场 激活人才新动能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今年以来,我区继续以“大人才观”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多措并举招才引智,推动人才活力奔涌、机遇迸发、向往奔赴、价值实现,绘就人才与萧山双向奔赴、共同成长的美好图景。
青年人才是创新的源头活水,是城市发展的宝贵财富。吸引他们、留住他们,我区提供“引育留用”全周期服务,打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2024年,我区招引青年大学生数量站上5万人台阶,增量增速居全市前列。今年以来,区人社局全面启动涵盖16个城市47所高校的春季校招,瞄准硕士以上人才加大推进人才政策制度型开放,力争全年引进青年大学生增量进入全市前三,硕士以上人才占比持续扩大。此外,目前区人社局正着力推进“青荷小镇”建设。该项目作为我区打造“青年向往之城”的十大标志性项目之一,选址杭州湾智慧谷,核心区块面积超17000平方米,目前项目建设进展高效有序,将致力于打造萧山首个集办公、生活、社交于一体的青年创业生态标杆,通过创新服务与活力场景,为青年创业者提供全链条支持,助力萧山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区。
作为人才群体中的高精尖部分,博士后人才自然也是萧山积极招引的对象。2024年至今,我区持续推进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扩面提质。新晋国家级站7家,总数达32家、全市占比1/5,累计引进近1000名博士人才,助力企业科技创新。
技能人才也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区紧盯产业转型升级和劳动者就业增收两大需求,以培育、评价、使用、激励、保障的全职业周期为主线,以建设一流技师学院、打造人才培育矩阵、构建技能生态体系为重点,实现“职教兴技、提能有为、名匠立业”的全域“技能萧山”建设目标。截至去年底,我区技能人才总量超42万,全省最多。
今年以来,区人社局紧密围绕产业发展需求,组建全市首家智能制造技能人才培训评价产业联盟,全域“技能萧山”建设打出知名度。与此同时,依托萧山技师学院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开展“百企千岗万薪”活动,为我区规上企业培育产业工人和技能人才。下一步,区人社局将从政策端、平台端、生态端发力,宣传推广订单班培训补贴、青年实训基地补助、乡村(社区)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补助等政策,在区内分区块打造差异布局、覆盖全域的平台体系,围绕畅通城乡要素有序流动,以城区和中心镇为重点,每年培育1个技能型小镇、5个技能型村社、50家技能型企业,构建“30分钟职业技能培训圈”,建设“以民营经济为主导的技能型社会先行示范区”。
夯实保障惠民生 创新服务暖万家
社会保障工作连着千家万户、事关民生福祉。2024年,我区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提标扩面,公共服务能力持续提升,重点领域改革稳步有序推进,民生保障能力不断增强,稳稳守护百万萧山百姓的幸福安康。从优化提升社保经办服务,到织密筑牢基金安全防线,再到稳妥有序推进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工作,我区社会保障工作高度提升、温度增高、力度变强。
2024年,区人社局在总结临浦镇试点工作基础上,结合全省城居养老集体补助工作三年行动计划,先行探索城乡居保集体补助全覆盖。通过以集体补助工作为抓手,解决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意愿低,参保档次低,按年缴费人数少,到龄补缴人数多,持证人员应保未保的问题。在不断提升可持续性的同时,区人社局还在不断提升便捷性上下功夫。以社保卡为载体拓展居民服务“一卡通”生活场景,涵盖公共交通、文化旅游等30多个场景。与全区工伤定点医疗机构密切配合、紧密衔接,开展工伤保险医疗费联网结算试点工作,解决参保单位和职工垫付医疗费压力大、报销时间长、办事跑路多等问题,为萧山“工伤e服务”项目的全面实施夯实基础。
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的同时,区人社局还不断增强市民的幸福感。幸福的退休生活是什么样的?与老朋友相约参加民俗活动、去企业退休人员教学点打八段锦、学声乐字画……随着“社彩枫呈”企退养老品牌迭代升级,在萧山,幸福这个词变得具象起来。
目前,我区已在瓜沥、新塘、闻堰3个镇街开设企业退休人员教学点,依托区退休干部活动中心教学管理力量,利用党群服务中心、社区学院等现有场地资源,打造“家门口”教育服务点,构建形成“一校多点”模式,实现了覆盖“区—镇街—村社”三级的老年教育网络,进一步满足了老年人对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目前,已开设适宜企退人员的长学制班级32个,3处教学点共有600余名老年群众参加了各类课程活动。
筑牢安“薪”防护网
凝聚和谐新合力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保障劳动者“劳有所得”,不仅关系劳动者的利益实现和企业的健康发展,也关系社会的和谐稳定。2024年,在两家全国和谐劳动关系示范企业(传化、胜达)和1家示范园区 (信息港小镇)的基础上,我区继续深化和谐劳动关系创建,辐射引领产业链上企业30余家,和谐示范创建工作领跑全省。
2024年,我区安“薪”指数全省排名较上年进位41个名次,成绩进步明显。今年以来,区人社局紧紧围绕“七优享”劳有所得欠薪动态化解率指标考核规则,聚焦“两升一降一稳”(六项制度落实率、欠薪违法打击率上升,国平台线索量下降,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针对性开展工作,总体态势向好向上发展。
持续深化根治欠薪,我区不断扎紧制度的篱笆,依托“省工资监管平台”“区安薪护航应用”等,实施重点企业动态监测、在建项目制度落实监管,一定程度上破解了在建工程项目工资流水跟踪难、核查难等问题,依托市“护薪保”小程序,集成实名记工、工资核算、工资到账、欠薪预警等功能,打通数据壁垒,实现用工情况动态监管,推动工程建设领域无欠薪“六项制度”落实到位。
为确保劳动者安“薪”无忧,我区构建起强有力的组织体系,建立了区级联动协同、镇街管调罚打两个层面联合调处机制,规范了人社领域监管执法操作流程和处置方法。此外,我区还不断加大宣传监管力度,高效运行国家、省、市三级根治欠薪线索反映平台,规范区、镇街两级25个服务窗口,构建起网络平台、线下窗口、热线电话“三位一体”的维权体系,实现维权诉求全天候无障碍受理和“一点投诉、全区联动”。
下一步,区人社局将着力提升基层人社治理现代化水平,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努力打造一批区内示范化企业(项目),发挥标杆引领作用,推进全区根治欠薪等工作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