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林飞 通讯员 王苏萍 图片由区民政局提供
这几天,浦阳镇“谢径安”基地的番茄进入了采收期。番茄藤蔓上挂满了红红绿绿的果实,到目前采收已持续两三周时间,高峰期单日采收达到8300多斤,农户们穿梭其间来回采摘,脸上是掩饰不住的开心。新鲜的番茄通过社区团购、公益义卖及部分商超渠道进入市场,为困难农户们带去了增收的希望。
像浦阳镇“谢径安”基地这样的“幸福增收”基地,目前我区已建成6个。2024年,萧山“幸福增收”基地为75个村带来经济收益共1400余万元,带动周边2600户农(居)民获得3000多万元的收益,提供1000余个就业岗位,帮扶在册的近200户低保、低边家庭实现了“摘帽”。
目前,萧山“幸福增收”基地模式成功入选民政部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案例,已走出萧山、辐射全省、迈向全国。浦阳镇“谢径安”基地模式,在浙江丽水、温州等地复制落户;戴村镇“映山红”基地已辐射带动淳安、遂昌、仙居、武义等浙江山区26县建立工坊产品供货基地,入选农业农村部“头雁”培育项目;靖江街道的电商助残培训“幸福增收”基地,已对浙江全省残障人士开放,电商培训教学模式在四川旺苍、辽宁大连等地复制落户。
实施“幸福增收”计划是萧山民政帮扶困难群众、助力共同富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区民政局积极践行“有温度的民生,有文化的民政”的工作理念,着力完善“老有康养”“弱有众扶”“善治共享”“暖心优享”四大工作体系,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谱写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温暖篇章,彰显了“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情怀担当。
融爱于名 融心于行 打造“爱民暖政”品牌矩阵
今年3月,区民政局发布了“爱民暖政”党建品牌,谈到品牌建设初衷,区民政局负责人表示,在“爱民暖政”中嵌入“民政”一词,是为了突出党的创新理论在民政领域的具体实践,蕴含了萧山民政增进民生福祉的庄严承诺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坚定决心,通过高质量党建引领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提振民政干部队伍谋事、干事、成事的精气神。
弘扬“六干”作风,全维度把脉问需。品牌推出以来,区民政局紧密结合“老有康养”“弱有众扶”“善治共享”“暖心优享”四大工作体系,串联萧然乐养、萧膳养、善行萧山、萧伢儿、萧社领航、爱在今萧、萧然礼葬、萧然有名等八个民政服务子品牌,形成品牌矩阵。把民政领域服务单位、民政智库专家以及社会各界代表“请上来”,开展“请你来建言”专场座谈会6场,汇聚民智35条;深入基层“走下去”,开展十类民政服务对象“一线访民情”活动,走访服务机构281家、服务对象351人次。
锚定创新破局,全方位双向奔赴。延续2023年领题破题、2024年破题创新的良好势头,推出2025年民政领域创新破局十大项目,覆盖养老、救助、儿童、残疾人、社会组织、地名和婚丧多个条线。以项目为题,通过试点征集、镇街申报,实现区镇共答“双向奔赴”,共同打造一批具有萧山辨识度、可复制、可推广的民政工作成果,不断优化民政政策体系和民政高质量发展体系。
深耕专业技术,全领域产教融合。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模式,实施“萧养菁英计划”,拥有持证养老护理员1045名,每万名老年人拥有持证养老护理员达到24.53人,连续两年获得杭州市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竞赛团体一等奖;实施“满天星”儿童赋能项目,配置儿童主任568名;建立社会组织人才培养库,培育省市社会组织领军人才14名;打造婚姻家庭服务新阵地,承办杭州市第二届婚姻家庭辅导技能比武大赛并获一等奖,全面搭建民政多领域技能人才“金字塔”型梯队。同时,通过“医养相伴 陪诊银发”公益行动等活动,建立了一批陪诊师队伍,为培育民政领域新职业及新工种做了有益尝试;通过整合困难家庭闲置零散劳动力,依托“幸福增收”基地,逐步将民政服务对象转化为服务力量。
大社区养老 医养学乐为 推动“老有康养”高质量发展
萧山全区现有户籍老年人36.53万人,老年人占比高达27.74%。随着老龄与养老服务职能集成到民政,萧山民政肩负着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养老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的重大改革任务。
高质量完成养老领域民生实事,养老工作已连续多年纳入省市区民生实事项目推进,2024年,区民政局养老民生实事办理工作受到市政府集体嘉奖。今年将重点落实新增养老护理、应急救护“双持证”护理员,70周岁以上户籍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全覆盖,提升改造老年食堂(助餐点)、新增认知障碍照护专区床位等省市两级民生实事。
深化“大社区养老”改革,构建“1+X+N”家门口养老服务圈(即以1个专业机构运营的片区式康养联合体为圆心,辐射周边X个社区照料中心,延伸提供N项居家上门服务),全区划定大社区养老服务圈54个,打造首批十大大社区养老特色场景,打响“萧膳养”助餐服务品牌,推广老年助餐服务五种模式,发布了全区十大老年助餐服务创新实践优秀案例。为持续巩固“大社区养老”改革成效,区民政局将通过全面落实“爱心卡”制度、实施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改革、“大社区养老”服务改革和公办养老机构国企化改革,推进认知障碍双区联动,实现居家-社区-机构全方位体制机制优化完善。
践行“社会组织+享老”模式,整合养老协会、老年体育协会、家政协会、老年电大等社会组织资源,结合适老化改造、老年教育、老年文体、老年陪诊等工作,打造了“晚晴课堂”“医养陪伴 陪诊银发”等特色公益项目,举办了老年体育运动会、老年春晚等大型老年文体活动,萧山区老年电大被评为浙江省敬老文明号。今年,区民政局将以“银龄行动”为载体,持续完善村社老年协会组织建设,打造“银龄主理人”队伍,补齐农村养老供给短板。
助人自助 多维帮扶 推动“弱有众扶”融合型发展
近年来,区民政局在做好兜底保障、强化“输血”的基础上,探索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多措并举促进低收入人口增收,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社会救助标杆领航。2024年11月1日起,萧山区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每人每月1259元提高至每人每月1301元;特困人员基本生活保障金由每人每月2098元提高至每人每月2255元,标准提高后,救助标准为全省最高。牵头制定全省首个《社会救助服务联合体运营与服务规范》杭州市地方标准,设立全区救助“一窗通办”综合窗,建立社会救助联席会议运行机制,形成以1个区级平台为支点、22个镇街服务站为枢纽、549个村社服务点为基站、8200余个网格和N个楼道小区为触角的“助联体”体系。今年,区民政局入选全国社会救助创新实践揭榜挂帅单位,承接助联体长效运营省级试点,将以低保等特殊困难群体为重点,统筹政府、慈善、创投三方资源,逐步拓展社会救助服务对象范围实施分类救助,持续推进单一物质救助向多维服务救助转变。
慈善共富试点改革。推进共富基金改革,实现镇街、村社慈善共富基金全覆盖,村社慈善工作站募款超过1700万元。打造区域性救助慈善枢纽平台,培育街镇级社区发展基金会。推动慈善资源向村社延伸,通过产业驱动、村农主体、慈善赋能,以“幸福增收”基地助力乡村振兴;推广“家门口慈善”模式,培育“慈善街区”助力社区治理。
儿童福利更加可及。建成镇街未保工作站23家,儿童之家服务村社百分百全覆盖,构建全域儿童福利与权益保护网络。开展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监测摸排和统计分析工作,对6万余名流动、留守儿童进行信息采集,与临泉、阜南两地签订《跨县域流动儿童关爱服务框架协议》,保障两地流动儿童多领域服务均享。打造“萧伢儿·童萌HUI”区级品牌,累计开展主题活动387场,服务儿童16139人次。今年,将聚力打造区域性儿童关爱服务综合体,持续完善流动儿童关爱服务基础清单,出台具有萧山特色的“惠童20条”。
场景拓展 青年向往
推动“善治优享”创新型发展
当前,萧山已全面迈入“后亚运、大都市、现代化”发展新阶段,处于破立衔接、转型跃升的关键窗口期。区民政局不断丰富民政服务场景,促进新老萧山人在文化、生活等方面的融合,助力打造“青年向往之城”,让更多青年愿意来萧山,在萧山安居乐业。
赋能青年发展,助力青年向往。目前我区青年社会组织占比达到了20%以上,超过100万人次的青年群体享受了公益创投项目服务。今年区民政局将在公益创投中设置10个青年服务类专项,单项最高扶持15万元;培育青年社会组织领军人才,探索产业社区青年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更好地服务青年,并引导青年服务社会。除此之外,区民政局还将打造5个青年友好型社区食堂,城厢街道“CHILL·食堂”作为萧山首家青年友好型社区食堂,既让年轻人能以更实惠的价格享受社区食堂,又以“活力久久”套餐圈住老年人的胃,让青年与城市在舌尖共融共生;优化青年交友服务,实施“青春伙伴”社团计划,打造青年社交婚恋品牌,计划每年服务2万人次以上,三年内打造10个户外颁证基地,让广大青年开阔眼界、提升阅历,既收获友情,更播种爱情。
深化婚丧改革,推进移风易俗。串联萧山特色婚俗风景线,引育和链接产业资源,探索打造全省首个“甜蜜夜市”,完成13个户外结婚登记颁证基地和10个家风家教基地建设,新塘街道“爱在南江”户外颁证基地被评为省级结婚登记户外颁证基地。健全殡葬领域“逝殡葬祭”全周期、全链条监管模式,布局区域性移风易俗馆,推动小区“白事外移”,引导群众集中治丧。
乡村著名行动,守护城市记忆。作为省级“乡村著名行动”先行区,区民政局推动“地名+”乡村振兴,全区拥有杭州市级地名文化遗产26个、区级地名文化遗产118个,瓜沥镇入选浙江省第二批千年古镇。2024年9月,南阳街道落成全省最大的地名研学展示基地——浙江潮地名文化馆,让地名成为感召青年回乡的指引,持续释放地名在公共服务、遗产保护、乡村农文旅发展等方面的动能。
下一步,区民政局将积极响应区委区政府“扛起大区担当,奋力实干争先”的号召,坚持以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为重点,推进民政工作在新时代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萧山加快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和共同富裕区域范例贡献民政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