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节奏的生活,巨大的生活工作压力,使得越来越多的人面临脱发的困扰。脱发的原因是什么?又该如何预防呢?今天,就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下。
一个人有10万—15万根头发,头发生长速度是每天0.27—0.4毫米。根据头发的新陈代谢,人每天掉50—100根头发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无须担心,也不需要治疗。当然,我们没办法很精准地计算掉发的数量,但是如果比平时掉发量明显增多,总体发量减少或者某块区域发量减少,则提示是异常脱发。
脱发按照临床的表现分为生理性脱发和病理性脱发,如休止期脱发、产后脱发、精神性脱发、烫发不当造成的化学性脱发等是可逆的,属于生理性脱发;而瘢痕性脱发、雄激素性脱发可能造成永久性脱发,还有斑秃(俗称鬼剃头),都属于病理性脱发,必须及时诊治。
多数人属于生理性脱发
其实,大多数脱发属于生理性脱发,下面给大家介绍生理性脱发的具体原因。
休止期脱发。休止期脱发是由于多种应激因素造成的,如营养不良、失血过多、精神压力大等。表现为大量头发弥漫性脱落,一般情况下无须治疗,平时多食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如谷类、粗粮、核桃坚果类,注意生活规律,即可有效预防。
产后脱发。产后脱发其实也是一种休止期脱发,一般见于以下三类情况:一是女性分娩后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毛囊退化而导致脱发;二是不少妈妈为了照顾宝宝,常常休息不好,导致内分泌紊乱,诱发脱发;三是由于有些妈妈为了产奶,或者为了快速恢复身材,饮食营养不均衡,这也会导致脱发。产后脱发是一种暂时的生理现象,最终是会恢复正常的。但如果产后脱发合并脂溢性皮炎、斑秃等疾病,就需要及时就医。
精神性脱发。精神紧张、忧郁、恐惧或严重失眠等,均能导致神经功能紊乱,使毛细血管持续处于收缩状态,毛囊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应,而头皮位于人体的最上端,因而头发“首当其冲”。精神因素还会严重影响头发的生长周期,如重病后脱发、高考后脱发等非常常见,通过调节生活节奏、放松心情,可以缓解脱发症状。
营养代谢性脱发。吃糖或盐过量,蛋白质、B族维生素缺乏,缺铁、锌,体内硒不足或过量,以及患有某些代谢性疾病如精氨基琥珀酸尿症、高氨酸尿症、甲硫氨酸代谢紊乱等,均可导致脱发。一些过度减重的年轻女性也会严重脱发,这可能是由蛋白质、铁等营养补充不足造成的。
过早出现病理性脱发的原因
雄激素性脱发是最常见的一种病理性脱发(简称“雄秃”),主要发生于青春期及青春期后,也被称为脂溢性脱发。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可能发生。男性“雄秃”多表现为前额发际线逐渐后移或顶部头发逐渐稀疏,最后二者可发生融合,俗称“地中海”。而女性“雄秃”一般病情较轻,主要表现为头顶部的毛发稀疏。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过早地脱发,并不是因为导致脱发的危险因素增多了,而是现在的青少年普遍发育年龄提前了,这种发育过程伴随着身体激素分泌的变化,其中影响到头皮和毛发的就是雄性激素。发育年龄提前,会让十二三岁少年的雄性激素分泌增加,体型也和成年人一样高大。然而,这对有脱发遗传史的人就不太友好了。虽然这一人群和同龄人的雄激素水平一致,但却开始脱发了。也就是说,年轻人开始脱发,根本原因还是遗传和雄性激素作用的结果。
预防脱发的重点在头皮清洁
大家每天都注意清洁面部,但是很少关心头皮,其实头皮也是皮肤。头皮是毛囊生长的土壤,头皮健康才能长出健康的头发,因此头皮也需要细心呵护。所以,我们不能只关注脱发、发质干枯这些表面问题,却忽略了80%的发质问题都是由于不健康的头皮引起的。头皮护理比单纯的清洁头发重要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