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19日 星期五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1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区科技局

转动创新深化“大齿轮” 打开创新驱动“新通道”

  ■记者 王俞楠  通讯员  萧科

  在省统计局和省科技厅最新公布的全省及各市创新指数报告中,2022年度萧山科技创新指数提升至全省第22位,进步位次位列全市第一,继续保持全省90个区县的第一档次。

  在这个全省县(市、区)共同奔跑的赛道上,萧山科技连续进位,从42位到31位再到25位、22位,跑出了一条动力十足的向上跃升曲线。

  这背后是萧山坚定不移地扛起“创新深化”这面大旗,积极建强创新资源“生力军”,打造创新主体“增长极”,做优创新生态“服务链”的有效实践。

  如今,萧山“创新齿轮”正加速转动,创新驱动“新通道”越来越宽广……

  建强创新资源

  “生力军”

  高能级科创平台,是突破科学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的“实力担当”,也是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底座”。

  2023年7月,“北斗七星”创新联盟正式进入人们的视野。

  这个由北大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浙大杭州国际科创中心、西电杭州研究院、浙大计算机创新技术研究院、巴顿焊接技术高等研究院、湘湖高新技术应用研究院、湘湖实验室等七大新型研发机构组成的创新矩阵,构建起萧山技术攻关、人才引育、平台建设的强磁场,助力萧山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继续弄潮奔竞。

  以聚焦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浙江大学计算机创新研究院为例,这里有着萧山唯一具备提供快速计算、便捷使用、高效应答的超级算力平台,和开源国内的第一个医疗大模型。不仅如此,由浙大计创院打造的“浙大研究院数字经济孵化器”更是汇聚了宇链科技、水木物联、岭上数字、布鲁可人工智能等拥有尖端数字科技成果的企业50余家,其中准独角兽企业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3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9家,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40家。

  群“星”璀璨下,成果竞涌。截至目前,萧山各高能级科创平台已引进国内外顶尖人才25人,集聚各类科研人员、工程师、产业人才3000余人,与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创新联合体100余家,孵化企业200余家,撬动企业研发投入超10亿元。

  此外,萧山也在持续释放这股“星链”力量,推进高端科研攻关平台建设,创新“学院+平台”双基地模式。

  如一体推进浙大杭州国际科创中心微纳电子学院和省CMOS集成电路创新平台建设,支持CMOS平台争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北大信研院争创视觉智能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西电杭州研究院建设省工业软件技术创新中心。

  目前,省CMOS集成电路创新平台已顺利实现55nmCMOS成套工艺线通线、高端芯片成功流片;学院与平台双向联动,自主研发“浙大芯”“亚运芯”,开展各类科研项目80余项,累计获国省重点研发项目16项。

  未来,区科技局也将不断塑造科创体系新优势,进一步打通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科技链条,通过基础研究“开新局”,关键技术“破难局”,成果转化“解困局”,推动“315”科技创新体系与“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高效融合,进一步放大萧山特色产业优势,助推产业整体跃升。

  “增长极”

  打造创新主体

  1秒拍摄,最快5分钟就能创建一个和真人一模一样的数字分身,让你近距离感受元宇宙硬核黑科技的魅力……萧企产品优链3D云阵相机的亮相,成为杭州亚(残)运会上一道特别的科技风景。

  依托浙江大学高端人才优势,借助浙大计算机创新技术研究院前沿技术攻关能力和萧山区政府的政策支持,优链时代正逐步发展成为元宇宙数字人领域的头部企业。

  企业一直是萧山创新创业的主力军。

  如今,越来越多如优链时代一般焕发着创新活力的企业正活跃在萧然大地上。过去一年里,萧山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72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947家,新增数均位列全省前三,保持着高速增长态势。

  “我们正奋力推进两大‘梯队建设’,包括科技企业‘双倍增’和‘专精特新’企业的梯队培育,推进高新企业规模化、规上企业高新化发展。”区科技局负责人说道。

  国家级“小巨人”杭州科雷机电工业有限公司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印前设备制造商之一。深耕三十余年,其主打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比已达25%、国际市场占比达13%。

  “本质上我们是一家技术驱动的公司,每年的研发投入始终稳定在10%左右。公司已累计获得专利100多项,主导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各两项,并填补了多项行业空白。”科雷机电副总经理莫强武表示。

  作为省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500强的圣奥集团,一直坚持自主创新,将技术创新作为引领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立足本土设计力量,成立了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携手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立绿色低碳家具产业“院士创新研究院”,并通过与国内高校及国内外知名设计机构的合作,进一步提升研发实力和拓展全球视野。

  不难窥见,眼下,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企业既是出题人,也是答题人。

  去年,我区12家单位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22个项目获浙江省“尖兵领雁+X”研发攻关计划项目立项,数量较上年度增长50%;24个项目获浙江省2023年自然科学基金支持,数量位居全市第二;另有15个项目获杭州市重点科研项目立项,数量位列全市第一,省市立项项目总数为历年新高。这其中企业作为创新重要主体,发挥了强大的创新动能。

  如在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中,浙江恒逸石化研究院有限公司的锦纶专用Ti02消光剂绿色制造及全消光锦纶产业化应用成套技术、易加三维增材技术(杭州)有限公司的多激光大尺寸高精度粉末床激光选区熔化增材制造装备的研发与应用等都是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奖,还有杭州启函生物、柏医健康等企业的7个生物医药领域项目获省“尖兵领雁”项目,含金量十足。

  此外,截至目前,全区有省重点企业研究院13家,省企业研究院82家,省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274家,市级企业高新技术研发中心总数达到502家。萧山企业的创新能力正被进一步激发。

  做优创新生态

  “服务链”

  如何为创新提供更加灿烂的阳光、更加滋润的雨露、更加适宜的土壤?萧山有着自己的打算。

  在“全域大孵化”的格局下,萧山也持续加强科创孵化载体的提能管理。去年,全区新增国家级孵化器1家、省级孵化器(众创空间)5家,市级以上孵化器(众创空间)累计总数61家,孵化面积近90万方。

  科创载体搭建好的资源,不仅降低了企业创业创新的成本,同时有利于企业申请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为科技企业的培育、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当然,这只是萧山创新生态打造的第一步。

  去年,《杭州市萧山区关于全面优化创新创业生态 加快建设科技创新高地的政策实施细则》,即科技创新“22条”新政出台。全方位、强有力的科技创新政策支持为企业、平台、院所的发展打下了一针强心剂。

  如针对孵化载体,也是一改原先一次性认定补助的方式,从孵化载体认定、绩效评价、引育优企到举办创新创业活动以及在孵科技企业租金补助等全方位给予支持,促进孵化载体可持续发展。

  此外,区科技局还打出了包括加大科技贷款力度、鼓励参投科技保险、优化科技贷款风险池、推广应用创新券、支持科技服务机构发展等在内的一整套服务组合拳,进一步优化创新生态。

  依据最新数据,萧山R&D经费投入达77.66亿元,占GDP比重为3.76%,较上年度提升0.36个百分点,提升幅度居全市第一位。在科技创新政策的加码下,萧山创新主体愈发活跃,创新氛围日益浓厚。

  “来到萧山,是一次双向奔赴。在这片创业创新的热土上,我们不仅完成了创业的起步准备,更打开了技术传播的市场。”位于海归小镇的衍进科技是萧山区自主培育的海外高层次人才项目,负责人晁然博士坦言,对于海归人才而言,回国创业最期待的就是良好的创业环境、完善的产业生态和给力的政策支持,而这也恰是他带领团队选择萧山的原因。

  锚定创新主线

  “向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指出,浙江要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

  萧山积极响应,一抓到底,坚持在科技创新上下“怎么也不为过”的功夫。2023年,区科技局获杭州市创新活力之城建设工作成绩突出集体嘉奖。在全省十大工程之一的“315”科技创新体系工程中,连续两个季度以全省第一的成绩获五星评定,“领跑”全省,用工作实绩和数据排名给出了萧山创新发展的高分答卷。

  未来,如何抢占后亚运时代创新驱动新通道,进一步找准“创新深化”切口加速突破?萧山的创新蓝图已经有了雏形:

  统筹推进创新深化和“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完善科技创新顶层设计,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带动科技创新能力系统提升。

  开展“构建科教融合人才培养新格局,打造产业转型升级新范式”为主题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工作,在科教融合人才培养中萧山创新生态“输血”和“造血”,为全省创新深化改革试点工作探路先行。

  把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智造高地”和“科技成果转化高地”作为目标指引,围绕全省“三大科创高地”和15大战略领域,支持高能级科创平台加快融入国家、省级实验室、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布局建设全国、省重点实验室,推进重大基础研究突破和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加强创新源头供给和成果转移转化。

  把推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作为实现产业创新发展的实现路径,聚焦我区“2+3+X”先进制造业集群方向,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的融合发展,破解“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

  把人才和金融作为双向赋能创新生态的重要载体,强化科技人才和科技金融的有机融合“蝶变”……

  “创新是当今时代的重大命题,也是萧山发展的重大方向。我们必须以更高站位、更强自觉来深刻认识、准确把握,以强烈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强力推进创新深化,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打开新通道。”区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说道。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两会 视点
   第04版:专题
   第05版:专题
   第06版:专题
   第07版:专题
   第08版:专题
   第12版:专题
   第13版:专题
   第14版:专题
   第15版:专题
   第16版:专题
   第17版:专题
   第18版:专题
   第19版:专题
   第20版:专题
   第21版:专题
   第22版:专题
   第23版:专题
   第24版:专题
   第26版:广告
   第28版:综合
   第30版:文化 漫谈
   第31版:财经
   第32版:专题
转动创新深化“大齿轮” 打开创新驱动“新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