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芳芳
抖落浓浓的“班味”,捧起一本书,窝在飘窗上,一种叫“松弛感”的体验就这样慢慢包裹住了全身,氤氲在书页间的墨香,让心灵得到了放松和滋养。记不清是从什么时候喜欢上阅读的,有了孩子后似乎更加坚定了做这件事,总想着能从陪伴到影响,再到共同爱上。当然,这只是一个美好的念想,但我更坚信这是一件正确的事。
风起乡野
80后的我们,背负着父辈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梦想。“你一定要好好读书,将来才有出息。”是他们口中常念叨的,看着我们背包上学是他们最大的寄托。
农村小学资源相对缺乏,没有图书馆,也没有课外书。记忆中能阅读的除了课本和配套的课外教材外,就是一些杂志和报纸。我阅读的兴趣源于一份名为《小学生世界》的杂志,上面连载着一些童话故事,还有同龄人的优秀习作。下课了,我们就三五成群地跑到教室外的树荫下,趴在树凳上阅读。风把杂志吹起,两边的人分别看着不同的四页,然后看完再换位置,即使阅读顺序不同,但也看得津津有味。
初中是在集镇上,条件相对好些,学校给我们订了各种课外书,我们却转而沉醉于租来的书籍。租书在当时很是流行,堂姐在学校临街租了一间门面开起了租书店。书的种类很多,属小说最受欢迎。一到放学,同学们便迫不及待地奔向租书店,琼瑶的言情、金庸的武侠尤为抢手。
周末或寒暑假,我就窝在堂姐的店里帮忙,同学们当时都很羡慕我,因为我可以无限量地免费看各种书。书架上的书在经过一个个借阅者的手后变得破旧,封面和页角都向上卷起,风吹过,便响起沙沙声,回头就能看到那一页上的侠客行。
读过金庸,心里埋下了“鲜衣怒马仗剑走天涯”的豪情壮志;读过琼瑶,才发现原来情感可以描写得如此细腻和浓郁。虽然老师总说,你们还小,不要被那些小说情节所影响了,但我们也读过保尔,惊叹于人类钢铁般的意志。
沐风而行
高中是在市里读的,阅读条件自然是更好了。图书馆里陈列着各种门类的书,可以借阅也可以直接阅读。因为住校,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不少,我们读韩寒、读安妮宝贝、读村上春树,相互交流、乐此不疲。一本《三重门》可以读上一遍又一遍,作者幽默而犀利的笔触让我们血脉偾张,一本《八月未央》赚足了女生们感动的泪水,以至于后来每每看到关于女生之间情感的电影时都觉得似曾相识。
上大学去了遥远的北方,缘于那颗“仗剑走天涯”的侠客心,也缘于那些从书本烙进心底的“外面的世界”。那时候没有高铁,每次去学校都要坐二十几个小时的绿皮火车。没有手机、没有电脑,便会选几本喜欢的书带上火车,听着窗外呼啸的风声,看着书中不同的世界,那是最纯净也最美好的时光了。
大学里,虽然专攻理科,阅读却仍是我自由驰骋的领域。去图书馆泡一天,或是抱一本侦探小书在小公园里坐一天,赞叹着主人公的智勇双全,也为受害者的悲惨遭遇而哀叹。
读余华、读杨绛,致敬《活着》不易,也憧憬《我们仨》的美好。
风轻云淡
工作后变得忙碌了,成了家有了娃自然就更忙碌,总是有这样那样的借口可以放弃阅读。当孩子开始牙牙学语,识字辨文,“亲子陪伴阅读”便成了我坚持的美好理由。如今,娃已是一名自主自律的初中生,不再需要我的陪读,也不再按我的理想设定轨迹行进,似乎阅读又将戛然而止。但好在有志趣相投的挚友闺蜜相伴,一起将这件美好的事情坚持了下来。一个闲暇的午后,觅一处有“味道”的书店或是图书馆,挑几本有眼缘的书,约定共读,是一件值得期待的事。
于是,阅读成了最好的自洽方式。读小说时,融入其中,感受情节的跌宕起伏;读散文时,摘抄优美的文字,享受身心的沉浸与洗涤;读历史时,仿佛穿越时空,亲历那些波澜壮阔的时代变迁;读哲学时,陷入深思,探索生命的意义与宇宙的奥秘。无论是阅读何种类型的书籍,都能在阅读中找到心灵的共鸣与慰藉,体味百变人生从眼到心的流淌……
书页轻轻翻动,随心所欲,却又收获满满。当用笔记录下读书时的心境流转时,阅读已成为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自我成长的方式。轻风拂过,风吹哪页读哪页,此间风雅,愿你我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