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童志辉 韩海英 徐镭 图片由区数据资源管理局提供
数字化改革,成为拉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在全省数字化改革的浪潮中,萧山凭借着“奔竞不息,勇立潮头”的精神,争做领头雁,勇当排头兵,不负先行者的称号,不断贡献“萧山”样板。各部门、镇街聚焦“152”跑道,奋力推进数字化改革,形成了势如破竹、多点开花的良好态势。
2022年是浙江数字化改革“一年出成果、两年大变样、五年新飞跃”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贯通、集成突破、集中展示之年。为了集中展示数字化改革给百姓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我们围绕“数字经济、数字生活、数字治理”三方面,从萧山众多创新成果中撷取了部分场景。
高质量发展,还看今朝!奋力奔跑在高质量发展跑道上的萧山,未来的模样,令人期待。相信在打造全省数字变革高地的进程中,会有更多的部门、镇街为推动全省数字化改革和现代化建设贡献萧山力量。
数字经济
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呼啸而来,引发了社会和经济的整体性深刻变革。伴随着数字化改革的浪潮,各地深挖数字经济潜力,不断深化数字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数字产业园、数字孪生、工业互联网、智慧工厂、5G应用、平台经济、互联网医疗、智慧城市等应用场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作为萧山数字经济的代表,“双碳大脑”“亩均论英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推动着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
“双碳大脑”:推动政府科学决策,助力企业节能减排
打开“双碳大脑”企业驾驶舱,看着每月逐渐减少的碳排放量,萧山欣美电气负责人打造“零碳工厂”的底气更足了。为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国网杭州市萧山区供电公司自主研发“双碳大脑”。2021年7月平台上线以来,2500家像欣美电气这样的规上企业和公共机构,接入了“双碳大脑”,实现“看碳、析碳、管碳”。
工业是碳达峰碳中和重点攻坚领域。萧山是工业大区,有上万家工业企业,工业碳排放量占萧山碳排放量的44.6%。“省委提出要坚决打赢能耗双控和电力保供这场硬仗,作为电力供应企业,我们要助力形成节约能源的生产方式。”国网杭州市萧山区供电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徐巍峰介绍,“双碳大脑”创建“碳地图、碳足迹、碳管理、碳场景”四大板块,实现一屏全览、一路追踪、一体智治、一众应用,推动政府科学决策、企业节能减排。
在“双碳大脑”的大屏上,一张“碳地图”汇聚了萧山全区的电、气、煤、油等重要数据。对于暂时无法收集的部分企业数据,“双碳大脑”创新利用能、电、碳的关联算法,构建消费侧碳排放的计算模型,从而确定碳达峰所需控制的重点领域,并精准衡量与省市之间的指标差距。目前,萧山根据能耗、产值设立了“萧碳码”,已有1500家重点监管企业完成碳效评级,实现碳排放一“码”了然。
“双碳大脑”还绘制了一张3D数字碳流地图,可以从区一级精确导航,穿透追踪到每一个乡镇街道。已经接入“双碳大脑”的规上企业,都实现了油、煤、气、电全能源数据的末端追踪,可对工业碳流全流程进行穿透分析和精准掌控。
基于“双碳大脑”的监测与评价分析,欣美电气利用屋顶空间资源,建设打造光、储、充一体化系统,并同步升级调整了生产线,实现了温控系统最经济化运行与春秋季零碳排放运行。据预估,改造后单厂全年可节约电费60多万元、减碳45万吨。
据悉,萧山构建区级、部门和企业三级驾驶舱,围绕消费侧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农业、居民生活等六大领域分解指标管理体系,打通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数据,实现政企高效联动。如打造“光伏能源管控系统”分舱,实时掌握光伏站的整体转化效率,提高清洁能源用电量占比;推出“全景建筑管控系统”分舱,督促高能耗建筑进行节能改造。
依托“双碳大脑”,更多应用场景被开发出来。目前,位于萧山的第一批10座亚运场馆(村)已建立碳账户。该账户由初始配额、交易配额、自愿减排量组成。这些亚运场馆(村)将在赛事期间全部实现绿电供应,预计年交易电量可达7500万千瓦时,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7.48万吨。
“亩均论英雄”:整治提升低效企业,助推高质量发展
工业全域治理如何进行可视化?背负“传统”概念的萧山,坚持数字化改革思路和系统化思维,正以数字之变重构想象。
为解决工业用地亩均税收低的突出问题,我区以“亩均论英雄”大数据平台为基础,打造低效企业整治提升数字化平台,从亩均效益、绿色发展、创新融合等方面全面评估企业效益,构建科学评价的指标体系,对低效企业精准施策。
这个由区经信局打造的“亩均论英雄”改革3.0应用场景,被省经信厅选为全省“亩均论英雄3.0”多跨应用场景建设的唯一支撑试点。而绩效评价和低效改造是该场景的重点模块。
绩效评价围绕摸清家底、分析痛点、对标提升,对工业用地和经济数据进行综合建模分析评价。点开亩均总览页,多跨归集到的全区10754宗、11.7万亩工农业地块的占地面积、税收、增加值、能耗、排污、R&D支出等数据被以可视化方式叠加到了萧山地理空间地图上,实现了工业家底“一图清”。
基于绩效评价,以数字驱动低效企业整治提升,区经信局在该场景中搭建了低效改造模块。目前,已基本形成“1+5”框架体系:“1”即低效企业整治提升画图作战指挥室,可一屏掌握低效企业认定数量、提升进度、提升成效以及各镇街完成排名情况;“5”是通过对低效企业整治提升业务流程梳理重塑后,形成监测、认定、提升、整治、督查5个业务环节,实现对低效企业的全流程闭环管理。
以整治环节为例,镇街、平台可发起协同需求,开展业务协同。当镇街需要对提升意愿不高或进度较慢的企业开展联合整治时,可在该环节一键发起需求,输入协同事由,并选择相关部门提交后,系统将分类推送相关部门开展联合整治。
区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通过打破省市区各层级和各部门数据壁垒,推进全域数据归集,将形成更为精准的企业画像。”目前,萧山“亩均论英雄”改革3.0应用场景的区级层面应用场景已基本建成,镇级层面已在义桥镇进行试点。根据萧山低效企业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到2023年,我区将完成亩均税收5万元以下企业整治提升工作。
数字生活
机场高速路口,汽车以80公里时速,“无感”通过收费站,仅收费环节每天就能节约2.75小时,大大改善了市民的出行体验;疫情期间,通过“数字乡村一张图”系统,马上就能查到游客或村民是否途经疫情中高风险地区,真正解放了基层村干部的双手……数字改变生活,带来的不仅是便捷,还有百姓满满的获得感。在萧山,融入智慧生活的“安居守护一件事”“一键护航”,更是成为老年人、病患人群的“守护神”,赢得广泛赞誉。
“安居守护一件事”:24小时数字助老,打造安居康养闭环
凌晨3:30,区智慧养老服务中心接到系统预警,家住益农镇新发村的82岁独居老人周奶奶离床时间超过4个小时,值班人员立即拨通老人儿子的电话,告知预警信息。
20分钟后,老人儿子开车赶到,发现周奶奶正坐在客厅休息,脸色苍白。原来,周奶奶睡到夜里11点半左右,突然感到胸部难受,便起来喝水,想等到天亮时再给儿子打电话。对于儿子的及时赶到,周奶奶感到很欣慰。
随后,儿子便送老人去医院检查,发现已无大碍后,特意打来电话表达谢意。
比起周奶奶,88岁独居老人陈大爷的情况更让人后怕。3月24日8:07,服务中心接到系统警报,住在北干街道工人路社区的陈大爷家中,燃气浓度过高。服务中心按照预案处置流程,并没有打电话给老人,而是直接联系了社区的民政专员。
接到电话后,民政专员立即前往老人家中查看,一进门就能闻到明显的煤气味道。原来是陈大爷烧饭后忘记了关燃气。好在社区民政专员及时赶到,在险情发生前关闭了燃气开关,化解了一次燃气泄漏安全危机。“要不是指挥中心及时通知我,后果不堪设想!”
在萧山,类似的案例数不胜数,几乎每天都在发生。作为数字化改革先行区,早在2020年,我区就已经开始进行“智慧养老”的布局和实践。
其中,区民政局的“安居守护一件事”场景广受好评。该场景深度聚焦高龄孤寡、独居、空巢等特殊困难老人居家安全,利用智能设备、5G网络、人工智能算法等先进技术,实现风险告警和预警功能,打造让老人安居康养的闭环环境。
一方面,区民政局为符合条件的老人免费安装“安居守护四件套”,“烟感探头”采集烟雾浓度、“气感探头”采集燃气浓度、“门磁开关”采集次数与时间、“睡眠呼吸监护仪”采集卧床心率与呼吸数据等。通过实时感知、采集和回传数据,根据云端的AI算法,及时预测包括家中着火、煤气泄漏、久出未归、睡眠质量差、心率异常、呼吸暂停等36种“主动感知警情”。
另一方面,区智慧养老服务中心的运营团队7×24小时云端值守,接到系统预警后当值人员会通过三级联动响应机制,依次按需联系老人及其家属、社区工作人员、120急救中心,实现5分钟必答的快速反应。
随着“安居守护一件事”场景功能的不断升级完善,人民群众在数字化改革的进程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便利,区智慧养老中心也因此成为了老人们的知心朋友。
“一键护航”:与死神赛跑,为抢救生命赢得“黄金时间”
在川流不息的城市道路中,救护车的警笛声呼啸而过,沿途一路绿灯。救护车顺利到达目的地,时间提升近30%。这是真实发生在萧山街头的一幕!效率如此之高,正是得益于“一键护航”的应用。
不久前,萧山交警指挥中心接120急救车申请,称要从新城路赶到红垦小区转运突发疾病的一位居民。指挥中心立即启用“一键护航”应用开辟绿色通道,急救车比导航地图规划时间提前12分53秒钟赶到现场,病人最后转危为安。
今年来,萧山交警立足数字化改革,融合货导系统、重点车辆管控平台、视频接力系统,打造集应急处突、亚运安保、群众求助、隐患治理等功能于一体的交通秩序护航、经济发展护航、民生事项护航的集成应用,构建具有萧山辨识度的“一键护航”品牌。
“一键护航”通过建立通行护航保障任务的全程在线协同工作机制,解决特种车辆优先保障和安全通行的矛盾问题,降低护航保障通行对社会车辆和交通秩序产生的干扰,研制了大脑智算、云边智控、无感保障闭环流程,实现护航任务秒级响应,根据特种车辆实时位置,提前锁定并清空排队车辆,在不闯红灯、基本不影响其他车辆的情况下,保障特种车辆安全、快速、顺利地通过每一个路口,为抢救人民生命财产赢得“黄金时间”。
作为数字政府系统建设内容,“一键护航”现已列入全省数字化改革重大应用“一本账S1”。省消防总队将其作为2022年一项重点工作,在全省全面推广。省公安厅为将其作为优秀技术转化成果推荐至公安部,2022年6月获得公安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这是今年唯一获此殊荣的由基层探索实践应用转化的交通管理类科技成果。此外,还获得了“新型智慧城市十大典型示范案例”“中国城市治理创新奖”等社会城市治理应用奖。
截至今年8月底,“一键护航”应用已实现医疗急救、消防救援、公安处警等特种车辆在萧山区全覆盖应用,累计护航保障10948次,救援9335人,节约救援时间约56891分钟。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出具的实施效果评估报告中指出:经实测,应用范围内,特种车辆单次任务协控率达90%,速度提升50%以上,救援时间缩减30%以上。
该应用实现了救援时机基本“低延误”、道路秩序趋近“低干扰”、现场警力设施“低投放”的三“低”突破。
数字治理
探索“互联网+监管”新路径,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支撑监管方式创新;有效利用已建成的小区智能感知设备和场景应用,推进智慧家园·数字治理应用场景建设……通过“码”上赋能,解锁应用新场景的数字化治理触手可及,并不断迭代升级。在推进数字化治理应用场景建设工作中,萧山已经走在了前列,如“红领通”“一网统管”,它们成为探索打造数字化改革的标志性成果,并持续助力提升杭州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红领通”:整合应用,减轻基层治理“数字包袱”
数字化是基层干部助手,而不是对手。在我区的一次调研中,发现基层存在“48个应用之痛”。这个普通的村子,竟然承担着省、市、区三级共48个政务应用的打卡等考核任务。为解决这一痛点,萧山主动改革破题,研发“红领通”应用。通俗点讲,这个应用可以整合大量基层需要完成任务的应用功能,村社干部只需要登录一次,就能查看、填报其他应用的工作任务等,大大减轻基层负担。
9月23日,经过两个多月测试,“萧山·红领通”基层智治综合应用正式发布,通过将“村社通”“社区矫正”“码上工程”“平安村社”“安心驿站”等18个省市区应用“集结一身”,推动基层干部从“绑在屏幕上”到“忙在点子上”,助力破解“指尖上的负担”。目前,该平台已覆盖区镇村社三级基层工作者2万余名,汇集数据1540余万条。
“现在我花在屏幕前的时间,日均可以减少15分钟左右。”所前镇三泉王村组织委员柳永青打开自己的手机,只见任务待办、工作日程等多项内容一目了然。他对应条线工作APP日常使用就有15个。以前每个应用都有不同的链接和密码,每次使用都要找,非常不方便。使用红领通后,他每天通过浙政钉无感登录,首页就有各类应用中待办事项、日程实时智能提醒,确保各项工作不遗漏。随时随地只要点击待办即可进入对应应用去完成任务。同时根据工作习惯,他还能在首页设置各应用中高频使用的模块,跳过应用一键进入到工作模块进行查看维护,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瓜沥镇东灵社区书记徐向阳也深有体会,“以前基层经常有在多个系统填报同个数据的情况,数据集成,打通数字壁垒后,现在只要做好一个应用的数据维护,其他应用都可以智能调取相同数据,这样就能实现‘最多录一次’。”
红领通平台还以“任务事件”为中心,形成省、市、区、镇、村社、网格、微网格七级任务的贯通协同。打开“红领通”主界面的“待办区”,就显示了已经集成各类应用的待办事项,点击相应事项后,即可自动跳转,这样一来,各类应用的任务和事项就能在“一个平台办”。
萧山区现代社区建设数字化工作组介绍说,通过“红领通”的大数据沉淀和大数据分析功能,还能实现全区559个村社“五星三色”的无感考评和实时晾晒。
据悉,该平台从技术到业务构建了更为标准的规范体系。比如构建区镇村社三级红领通数字驾驶舱,并将与基层治理强相关的人、房、企、事、物等基础数据统一集成,村社也可以从35个共享部件、108个运行指标、182个治理图层、15.3万个感知设备中有针对性地搭建个性化驾驶舱,就像“积木式”自由组装一样。
“一网统管”:以智治城,解决市民群众“急难愁盼”
“一网统管”建设既是数字化改革命题,也是城市治理现代化考题。根据省委提出的“打造城市治理‘一网统管’标志性成果”的要求,萧山率先建成全省首个“一网统管”系统,并成立全省首个区级城市智治中心。
交通拥堵指数、纠纷案件数量、智慧用电预警、在萧人才数量……站在区城市智治中心“一网统管”大屏幕前,实时更新变化的每一个指标,都与百姓的幸福生活息息相关。
工作人员介绍,“一网统管”通过“物联+数联+智联”,围绕战略路径重塑、体制机制重塑、发展动能重塑、组织体系重塑和干部能力重塑五大维度,构建全域综合指挥体系,迭代升级“基层治理四平台”,分流督办社会治理中跨业务、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跨系统的疑难事件,以实时、鲜活的多维、多源、多态数据为基础,梳理形成12345受理量、110非警务类警情等100余项城市运行体征指标。
有了这些指标,在海量智能算法的支撑下,我区得以构建更加灵敏、高效、立体的城市神经元系统,实现从事后应对处置向事前有效调控、从碎片化管理向全周期管理、从模糊治理向精准治理的深刻转变,精细化、智慧化治理能力延伸到城市末梢。
通过“一网统管”系统,萧山已建立覆盖全区的“1+26+559+X”三级指挥体系,整合应急联动、防汛指挥、政务热线、基层综治、城管执法等业务数据流,形成统一受理分析、统一分拨流转、统一处置标准、统一反馈评价的长效闭环运行机制。
探索更多“管用、实用、好用”的应用场景,是“一网统管”建设的初心使命。在城市运行上,萧山各镇街在数据“一盘棋”的统领下,不断涌现新的“棋法”。
如盈丰街道以数字孪生社区、数字社工等小微场景为切口,在完善村社事件流转处置闭环等方面,亮出了特色。“30秒响应启动、9分钟到场处置、15分钟增援力量协同、24小时跟进调解、365天网格巡查全覆盖”,全域织密一张以指挥中心为“中枢小脑”、村社网格为“神经纤维”、社会个体为“神经元”的治理闭环,做到“小缝隙感知,全场景落地”。“一网统管”运行至今,盈丰实现了发案率和发案量双下降,处置率和处结率双提升,回访满意率达到百分百。
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全面推进,经过一次次“模拟考”,如今,精细化、智慧化治理能力已直达萧山城市末梢,通过联动镇街和相关部门,加强对多跨疑难事项的统一分拨流转、处置,实现了一网“管”全城。
“接下来,萧山将结合未来乡村、未来社区等重点工作,推进治理增效、服务提质、群众满意的数字化改革。”区数据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到2022年底,我区将全面建成“一网统管”业务协同新格局,实现数字赋能、高效协同、整体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