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下午,萧山日报小记者们来到高帆摄影馆,参加由萧山日报摄影记者范方斌历时3年多拍摄、记录萧山“三大厂”——杭齿、杭发、杭二棉的摄影展,通过几组老相片来感受家乡的沧桑巨变。
杭齿厂:消逝于时光中的齿轮
从上世纪70年代的过屋隧道到老式的立式电风扇,在那个年代,萧山大大小小的机械设备都有着杭齿厂的影子。墙上的这组照片映照的是当年前进齿轮厂的赫赫声名,小记者们静静地观摩,最后,行程在一个大齿轮前戛然而止。“这种齿轮现在都看不到了呀,看来是被时代淘汰了。”有小记者感叹着。时光的车轮不停地向前滚动,杭齿厂的许多痕迹已经消失殆尽,厚重的齿轮也已经被更加轻便的零件所取代。
杭二棉:慢慢褪色的白围裙
穿过杭齿厂的照片区域,就进入杭二棉的照片展区了。在那个年代,穿着印有“杭二棉”字样的白围裙在工厂的流水线上弹棉花、织布是很多人向往的工作。“现在的棉花都用机器生产了,手弹棉花不是又累又慢吗?”有小记者对比了现在的棉花制作工序后提出了疑问。诚然,科技变革之下,越来越多的机器取代了人工,流水线也愈发的智能了,而白围裙也在角落中蒙尘,慢慢褪去了颜色。
杭发厂:渐行渐远的绿皮火车
在杭发厂的照片墙中,最突出的元素便是火车,这些老式的火车在那个年代可是出远门的最佳选择,但对于如今的小记者们来说,绿皮火车是一个陌生的事物,“我坐过绿皮火车,太慢了,还是高铁快,能节省不少时间呢。”体验过绿皮火车的小记者显然在速度上对其有所不满。如今,杭州地铁的19号线也已开通,速度是绿皮火车的好几倍,当高速成为常态时,很少再有人会怀念“从前车马慢”的时代了。
曾几何时,萧山的“三大厂”也是像如今麦当劳、肯德基一样让人耳熟能详的地方,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产业科技的革新,“三大厂”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通过这次参观,小记者们借助照片实现了时空穿越,知晓了在科技发展的推动下家乡在几十年间发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感悟到了人的思维方式要与时俱进。(文/摄 程文跃)
小记者 吕诗琪 党湾二小501班
依稀记得小区前面那一片老旧的二层红砖房,那时懵懂的我总是会问:“妈妈,这里是市中心,为什么还有这么老的房子啊?”后来,我才知道原来这里是见证萧山工业发展史的杭二棉啊!
通过参观摄影展,我知道了与杭二棉并称为萧山“三大厂”的杭齿厂和杭发厂。在历史的岁月里,老一辈们在“三大厂”里辛勤工作,克服一个又一个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为萧山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我们要学习他们吃苦耐劳、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精神,认真、努力地学习,与时俱进,披荆斩棘,砥砺前进,将来成为一名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